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巫山廟宇鎮歷史文化探源
巫山縣廟宇鎮地處渝鄂兩省市的巫山、奉節、建始三縣陸上交匯中心,古稱坪龍壩,后又稱廟宇槽、廟爾槽、大廟。光緒《巫山縣志》說它周圍三百余里,東有抱風山、南有四方山、西有九臺山、北有大山頂。七座山丘環抱,形成一塊約20平方公里的盆地。廟宇土質肥沃,盛產水稻。詩贊曰“秋稻如云萬畝連,香風晚送竹林邊”,譽為“巫山糧倉”。
各種文化的碰撞、融合、積淀,形成了以龍骨坡古人類文化、古鹽道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為主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留下無數文化遺存。眾多的文化與現代文明交融匯合形成了市級歷史文化名鎮——廟宇鎮。豐富多彩的地方文化還孕育出知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抬工號子、巫山龍洞傳說。
寶潭洞
一、 龍骨坡古人類文化
位于廟宇鎮新城村海拔約800米的龍骨坡遺址又稱“巫山直立人遺址”,是一處更新世時期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巫山縣啟動了龍骨坡遺址公園建設工程。
1985年,由中國古人類與舊石器專家黃萬波領隊的科考隊在廟宇鎮新城村堰頭溪西南坡發現出土了距今約214萬年的“巫山人”化石,“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龍骨坡因此被一些學者稱為“東亞人類搖籃”。后又經多次發掘研究,充足的實物證據肯定了“龍骨坡文化”的存在。龍骨坡“巫山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使得該遺址的發現對于探索人類起源和演化過程提供了科學資料。
龍骨坡
龍骨坡古人類文化不是一個個體的存在而是作為一個集群的代表,是集旅游、科考、科普為一體的古人類文化遺址群,它不僅是廟宇的也是中國的世界的。在龍骨坡遺址周邊有龍洞、水磨溪、大腳洞、麻甕、玉米洞等化石點。
其中,距龍骨坡遺址西南5公里玉米洞遺址經過三次考古發掘,發現總量超過5000件的石制品、哺乳動物化石、骨器、角器與牙器。其時代跨度從距今30萬年至1萬年,填補了川渝地區距今30萬年至15萬年舊石器文化空白。對于了解這一地區從200多萬前至今古環境、古氣候、古地貌、古動物群、古植物群的演變及其規律和研究和從距今30萬年以來人類演變史,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2019年,玉米洞遺址成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除上述化石點外,距龍骨坡60公里有建始人遺址、河梁人遺址,距龍骨坡30公里有奉節人遺址、官渡人遺址和大溪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二、古鹽道文化
“川鹽古道”是一條源于四川東部(今渝東),對鄂、渝、湘、黔交匯地區產生巨大影響力的貫穿整個中國腹地的輸鹽古道,譽為“南方絲綢之路”。晉宋以降,川鹽運銷已成定制,運鹽小路漸次成大路、中路,謂之“鹽大路”或“官鹽大道”、“鹽中路”或“官鹽中道”。廟宇(古稱坪龍壩)處于“川鹽濟楚”從大溪通往建始、恩施的古鹽道上。大溪是“川鹽濟楚”的起點之一。據《清史稿·食貨志·鹽法》記載,清代共有11個產鹽區。各產鹽區有若干鹽場,兩淮舊大溪,古稱烏飛水,亦作鳥飛水,又稱黛溪,史載:“其治南由大溪以達坪垅,為川楚必由之路,往來客商,牲口馱運,皆從大山頂一帶經過?!?/span>
據考證,途經廟宇鎮的鹽道主要有3條,分別是從“大溪口—觀坪—大山頂—核桃樹—長梁子—廟宇場鎮—四方碑—紅春淌—橫槽—爛泥灣—建始”的“川楚大道”;從“南陵—雙廟子—銅鼓包—報風山—天鵝池—二險巖—隴里—建始—恩施”的“南大道”;從“半邊街—魏家槽—田家灣—月亮坪—放馬場—千丈巖,在爛泥灣與川楚大道匯合”的“廟宇至建始小路”。 除這幾條鹽路外,還有從現九臺村兩河口上翻天岙進入楊家灣與川楚大道匯合,或過奉節縣的三角壩(興隆鎮)去往建始、恩施,或翻越九臺山經青杠村往奉節等地的“鹽小路”。
古鹽道在廟宇被稱為騾馬大道,為石路。道上騾馬、人流絡繹不絕,來往可隨地相互讓路,后因公路變更多已隱沒于荊棘荒林中。古道因鹽而起,因鹽而興,沿途設有打尖歇腳之處,逐漸形成棧房、客棧,僅大溪至廟宇鎮核桃樹幾十里的路途,就開設了十幾家騾馬店。至今在廟宇境內仍有地名稱騾馬店、幺店子。
川楚大道沿途留存的“三縣樁”、“進步文明碑”、“四方碑”、“永安水利碑”等記事碑刻等文物古跡記錄見證了古鹽道的繁華和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及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平安祥和生活的向往;古鹽道上流傳的故事表現了他們勤勞樸實品格和艱苦奮斗精神。例如,“永安堤禁砍樹木告示碑”昭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四方碑”表現除害安良淳厚民風的愿望,等等。
三、革命文化
南來北往的行旅,喧鬧繁華的騾馬大道穿過廟宇鎮,在上個世紀,紅色革命的星火也在這條大道上播下種子。
上世紀20年代初,在武漢等地讀書的銅鼓鎮(銅鼓原系建始飛地,現屬巫山縣)富家子弟聶維禎等,在董必武等革命家的影響下,投身革命,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鄂西一帶,發動紅色革命。1928年2月,中共建始縣委在銅鼓成立,聶維禎擔任縣委書記,醞釀發動武裝起義。1931年4月初,聶維禎、聶維堯率大廟、銅鼓、官渡農民武裝擊斃湖北建始縣長李劍安,襲占建始縣城。后遭到駐利川的川軍大舉“進剿”,起義失敗,革命暫時陷入低潮,但黨組織領導的這次武裝攻打縣城,震動川鄂邊界,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顯示了紅色革命的力量。
1947年秋,共產黨員韓天月受上級黨組織派遣到大廟從事地下工作,以賣燈草和跋跋線的商人身份潛伏在大廟。1949年12月,大廟解放,屬巫山縣第三區,韓天月任區長。1950年3月22日,國民黨偽鎮長向志依組織地方勢力武裝暴動,攻打大廟區公所(大廟區公所遺址位于現廟宇小學內)。區長韓天月、副區長綦心田同3名區干部堅持抵抗7個多小時,區長韓天月及通訊員向福榮不幸中彈犧牲。
在抗日戰爭時期,廟宇鎮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開展抗日宣傳,設置防空監視哨,投身前線殺敵。1945年,廟宇鎮籌款在原廟宇鎮公所操場北邊(今廟宇小學大門處)修建七七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俗名尖尖碑。充分表現出反抗日寇侵略的高度愛國主義和不怕流血犧牲的民族精神。
溯往以前,李自成余部 “夔東十三家”在巫山南鄉山林扎營,據守18年。在廟宇鎮境內,至今仍保留有大營口、小營口、寨子包等小地名。還有黃老臘抗丁等許多反抗壓迫剝削的英雄故事等。
四、宗教文化
廟宇鎮以廟宇槽得名,廟宇槽原名坪龍壩。清乾隆年間,坪龍壩人口及經濟文化空前發展,興建寺廟蔚然成風,壩子內修建了各種寺廟道觀20余座。大溪至湖北恩施騾馬大道沿途以坪龍壩“廟宇”最多,于是稱坪龍壩為廟宇槽。
在場鎮不足一華里的街上,就有泰山廟、帝主宮、財神廟、萬壽宮、禹王宮、觀音閣等六處頗具規模的大廟。除鎮上的6座寺廟外,在附近還有寶潭寺、文昌宮、鎮坪寺、長陽觀、祖師廟、地母廟、東岳廟、黃經堂、安溪寺等寺觀,俗稱“九宮十八廟”(僅存少數遺址)。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各種廟會名目繁多,呈現出濃郁的寺廟文化,寄托了當地百姓善惡是非之心和對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廟宇鎮不僅有本土宗教文化,還有外來宗教文化?,F今還保存了一座目前渝東地區規模最大最好教堂,2009年列入“重慶市優秀建筑名錄”。光緒二十二年(1896),法國神甫德司望來到廟宇開始修建,歷時8年建成。教堂占地5458平方米,建筑面積2482平方米,磚木結構,弧形穹頂高達十幾米,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風格。教堂奉圣安多尼為主保,稱圣安多尼堂,尊奉玫瑰圣母,因而又稱玫瑰教堂。
玫瑰教堂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廟宇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存資源和豐厚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是人民群眾厚植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沃土,也是留住鄉愁,留存文化之根的價值關鍵。盤點好地方歷史文化資源,依附悠久獨特地方文化,融入新時代文化內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創新開展農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闊步邁進。
(文章作者:楊洪衛 作者單位:重慶渝中區紅巖村52號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