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區區情概覽
巴南位于重慶中心城區南部,是重慶生態之城、人文之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前身是千年歷史名邑巴縣,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區,幅員面積1825平方公里,轄9個街道、14個鎮,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8萬。
歷史文化悠久。作為巴國的發源地和傳承地,三千年巴文化源遠流長。先后涌現出“寧拋頭顱不丟寸土”的英雄將軍巴蔓子、“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楊滄白、新中國首任女大使丁雪松等杰出人物??箲鹞幕?、古鎮文化、茶文化等異彩紛呈,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泉抗戰舊址群、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豐盛古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接龍吹打”“木洞山歌”。
自然資源豐富。沿江、傍泉、依山、靠林、臨湖、環島。擁有60公里長江岸線,48條河流,96座水庫。擁有120萬畝森林,占主城中心城區240萬畝的50%。擁有東溫泉、南溫泉等優質溫泉資源,占全市近50%,常年恒溫40℃的喀斯特溫泉熱洞世界罕見,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區”、西部第一個“中國溫泉之鄉”“首批國民休閑旅游勝地”。
區位優勢突出。東與涪陵、南川接壤,南與綦江相連,西與江津、九龍坡、大渡口毗鄰,北與南岸、江北、渝北、長壽交界。渝湘高速、沿江高速等8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鐵路東環線貫通南北,佛耳巖碼頭連通長江黃金水道,構建起公、鐵、水多式聯運的綜合物流樞紐。公路物流基地納入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成為全市“1+3”國際物流分撥中心運營基地,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創新區。
城鄉發展均衡。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區,創建全國衛生鎮6個。積極創建國家文明城區。入選首批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獲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農文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巴濱路綠色親水岸線、云林天鄉、二圣茶山、南湖多彩植物園等成為“打卡”勝地,拾山房、花房筑、別花山房等精品民宿游客爆滿,“定心”茶、接龍蜜柚等品牌享譽國內外。
產業基礎雄厚。生物醫藥產業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為全國首批、全市唯一。重慶國際生物城發展上升為市級重大戰略,引進項目90個、投產49個。公路物流基地加速集聚現代物流、商貿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年交易額突破1000億元。經濟園區形成300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引領全區產業轉型提檔加速。
創新驅動有力。成功創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區。引進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等高端科研院所7家,獲評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3個、占全市30%。連續承辦智博會國際無人機大獎賽、工業設計大賽。環重慶理工大學雙創生態圈落地轉化項目40余個,先進技術創新中心一期投用。設立知識價值信用貸款風險補償基金2億元。推動本土企業百亞股份、四方新材成功上市。
綠色發展提速。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6個、綠色供應鏈2個,巴南工業園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大力實施次級河流域綜合整治,花溪河、黃溪河、一品河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長江巴南段及次級河流達到Ⅲ類水質,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完成41.2萬畝營造林建設。
2021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63.4億元,增長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5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438.6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470.3億元,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7億元,增長20.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4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221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