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區區情概覽
地理位置
大渡口區位于重慶市中心城區西南部,長江大渡口段西北岸。地跨東經106o23′23″~106o31′42″,北緯29o20′4″~29o30′之間,東西長13.75千米,南北長17.25千米。面積102.8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90.87平方千米,占88.37%,水域面積11.96平方千米,占11.63%。東南與巴南區花溪鎮、魚洞鎮、江津區珞璜鎮隔江相望,東北、西南與九龍坡區九龍、中梁山、銅罐驛、陶家、石板、華巖鎮毗鄰。區人民政府駐新山村街道文體路126號,距重慶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4.25千米。
交通網絡密集,通訊便捷,基礎設施完備,成渝、川黔、襄渝3條鐵路干線交匯,有6個火車站,7條鐵路專線;區域內有210國道、重慶市內環上界高速路,馬桑溪長江大橋,魚洞長江大橋,白居寺長江大橋,城市快速干道西城大道和輕軌二號線縱貫全境,軌道交通5號線至跳磴段通車,大濱路九濱路連接道、軌道交通18號線動工建設,“七縱七橫”骨架道路完成組網;水運條件良好,有長江岸線34公里及6個水運碼頭;旅游景區4個。
行政區劃
1938年,重鋼前身漢陽鐵廠由漢遷渝落戶大渡口,因此大渡口又有“鋼城”的別名。1965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置重慶市大渡口工業區,轄新山村、躍進村、九宮廟街道,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8.5萬。1968年10月14日改稱重慶市大渡口區。20世紀80年代前后,因重慶鋼鐵公司數次技改,轄區人口逐步增加,生產區和生活區面積逐步擴大,境域面積隨之擴大,1988年為7.46平方公里,1994年底為8.5平方公里。1995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重慶市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九龍坡區茄子溪街道和八橋鎮、建勝鎮及巴縣跳磴鎮劃歸大渡口區行政管轄范圍,轄區面積增至102.83平方千米,人口20.45萬。2000年,區人民政府決定建勝鎮和茄子溪街道辦事處合署辦公。2002年1月增設春暉路街道,與八橋鎮合署辦公。2010年,春暉路街道辦事處與八橋鎮分設,茄子溪街道辦事處與建勝鎮分設。2011年,重鋼完成環保搬遷。2021年,大渡口區下轄5個街道和3個鎮,即新山村街道、九宮廟街道、躍進村街道、春暉路街道、茄子溪街道、八橋鎮、建勝鎮和跳磴鎮。下設66個社區、32個村。
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區、平安社區、鋼花社區、翠園社區、滬漢社區、鎖口丘社區、冶建社區、光明社區。
九宮廟街道:九怡社區、創新社區、新工社區、錦霞社區、百花社區、庹家坳社區、馬桑溪社區。
躍進村街道:堰興社區、鋼堰社區、東正社區、革新社區、渝鋼社區、鋼鐵社區、躍進社區、躍新社區、大堰社區、馬王街社區。
春暉路街道:錦愉社區、松青路社區、柏華社區、錦鳳社區、錦城社區、翠華社區、新華社區、陽光社區、古渡社區。
茄子溪街道:伏牛溪社區、陳家壩社區、劉家壩社區、新港社區、濱江社區、園林社區、永豐社區、惠豐社區、江州社區、橋口社區、興盛社區。
八橋鎮:八橋村、五一村、公民村、八一村、民新村、新華村、橋梓塘村、民樂村、鳳陽村、互助村、雙山村、雙林社區、麗景社區、龍都社區、融城社區、鳳陽社區、萬有社區、常嘉社區、逸景社區、雙城社區、五一社區。
建勝鎮:四勝村、建路村、民勝村、群勝村、新建村、四民村、新雨社區、建新社區、回龍橋社區、百佳園社區、建路社區、白居寺社區。
跳磴鎮:跳磴村、雙河村、石林村、新合村、拱橋村、溝口村、紅勝村、南海村、沙沱村、山溪村、金鰲村、石盤村、鰲山村、灣塘村、蜂窩壩村、白沙沱社區、藍沁苑社區、幸福社區、華庭社區、中順社區。
合署辦公的社區有10個,分別是光明和冶建、馬王街和革新、陳家壩和濱江、渝鋼和鋼鐵、百花和庹家坳。
歷史沿革
大渡口歷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距今2萬多年前的馬王場舊石器時代遺址、楊家嘴新石器時代遺址,見證了重慶市主城區早期人類的活動遺跡。小南海“龜亭”展現了古巴人交易市場的繁榮。
【古代時期】 轄區歷史上隸屬巴縣和九龍坡區。境內馬王場舊石器遺址、跳磴鎮沙沱村4社的楊家嘴遺址,證明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轄區繁衍生息。石盤村3社的大河口遺址,有商周遺物,是先秦早期遺址。南海村長江中心的龜亭山巴人立市遺址,是戰國時期巴人曾經在龜亭北岸建立過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場。
先秦時期,大渡口地屬巴國江州。
秦漢時期,區境始屬巴郡江州縣。
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區境屬墊江縣;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墊江縣、枳縣置巴縣,區境為巴縣屬地。
隋、唐至北宋末,為渝州所屬巴縣地。北宋末至南宋初,為恭州所屬巴縣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為重慶府所屬巴縣地。
元代、明朝,區境仍隸屬巴縣。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巴縣改編鄉村為十二里,大渡口隸屬智里二甲。
據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王爾鑒等纂修的《巴縣志》記載:“大渡口,縣西四十里為智二甲米口”。 1936年向楚編寫的《巴縣志》記載:大渡口河渡于光緒25年(公元1899年)3月12日正式義渡”。清末長江以南為南大渡口,長江以北為北大渡口,北大渡口為沿江數十里渡口之首,故名大渡口。大渡口成了北大渡口的代名,建區時以大渡口為區名。
清末屬巴縣人和鄉。辛亥革命后改屬馬王鄉。
【民國時期】 1935年前,馬王鄉設團總,下轄7個團正,大渡口地區為文興團正(馬王場一帶)和靈巖團正(九宮廟及新山村一帶)。1935年10月馬王鄉歸巴縣第二區,改為聯保。下轄3個保,大渡口地區為一、二、三保(馬王場、九宮廟、大渡村一帶)。
1941年,馬王鄉轄11個保,大渡口地區馬王街為第一保;黃金庵、大堰村一帶為第二保,新山村、九宮廟一帶為第三保,第二十九兵工廠區為特編保,歸市直轄;老大渡口街、觀文巖、新街市場為臨時保。當時的馬桑溪街為人和鄉第七保,車家坪、庹家坳、劉家壩屬第八保。
1949年前,建勝鎮現地域屬人和鄉10-14保。
民國初期,以跳磴場設鄉級行政區,民國18年(1929年)改稱跳磴里,民國19年(1930年),叫跳磴鄉公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951年4月,跳磴鄉劃歸巴縣第四區(人和區)管理。
1951年10月,跳磴鄉劃歸巴縣銅罐驛區(十一區)(后重新整編為巴縣第一區)管理,成立跳磴鄉人民政府。當月,建勝鄉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2月,劃跳磴鄉、銅罐驛鄉部分轄區組建白沙沱鄉。
1952年l0月,重慶市調整行政區劃,馬王鄉劃歸市第四區(1955年10月24日更名為九龍坡區)。1952年建鄉制,將原保甲制改為村鄰制,馬王鄉人口集居地區分建為街道辦事處,屬農村地區分建為八橋鄉、建勝鄉、公平鄉。當年劃分八橋鄉時,八橋鄉下屬為八橋、新屬、新華、雙山、團結、團建、新民、互助等八個行政村。
1954年,重慶市第四區人民政府駐一〇一廠辦事處成立。
1955年10月,建勝鄉人民政府改建為建勝鄉人民委員會。當月,巴縣銅罐驛區跳磴鄉人民委員會成立。
1956年1月,撤銷白沙沱鄉,其轄區范圍各歸原屬(跳磴鄉與銅罐驛鄉)。
1956年5月,撤八橋鄉、公平鄉、建勝鄉建立人和鄉。
1958年11月,重慶市第四區人民政府駐一〇一廠辦事處更名為大渡口街道人民委員會。
1958年,八橋鄉、九龍鄉、建勝鄉、人和鄉合并為人和人民公社。當年,人和人民公社將八橋鄉所轄行政村調整為六個大隊,其區域也有所變化,即群勝大隊,由現在的民新村和建勝鎮的群勝村、四民村組成;公民大隊由現在的民樂村、公民村組成;將原來的新屬村、新華村合為新華大隊;原來的團結村、團建村、八橋村合為八一大隊;雙山大隊、互助大隊不變。
1959年2月,跳磴鄉人民公社改稱銅罐驛區跳磴人民公社管委會。
1960年,為保障重慶鋼鐵公司職工和家屬的蔬菜供應,市政府決定從人和公社中抽出若干大隊組建大渡口蔬菜人民公社。重鋼五廠派工作組進駐該公社,實行以重鋼領導為主,九龍坡區領導為輔的雙重領導體制。
1960年3月初,成立大渡口城市人民公社,下設渝鋼村、新山村、九宮廟、茄子溪4個分社,屬九龍坡區。
1961年,建勝鄉從人和公社劃出設立建勝公社。當年大渡口蔬菜人民公社民新大隊的群勝、四民村劃歸建勝公社。
1961年11月,劃出跳磴公社所屬白沙沱街道和附近礦區,組建白沙沱鎮。
1962年,設置茄子溪街道,隸屬九龍坡區。
1963年1月,撤建勝公社建立建勝鄉。
1964年3月,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委遵照全國第二次城市工作會議精神,派出工作組到重鋼進行社會分工試點,由九龍坡區劃出躍進村、新山村、九宮廟3個街道辦事處歸“重慶市人民委員會大渡口辦事處籌備處”管轄。
1964年5月25日,市人民委員會通知:“為適應工作上的需要,經市委批準,在大渡口地區暫設重慶市人民委員會大渡口辦事處籌備處,行政領導關系直屬市人委,在大渡口地區行使政府工作職權。負責領導原九龍坡區所屬九宮廟、新山村、躍進村3個街道辦事處和該地區的財貿、工業交通、文教衛生、城建等單位及重鋼交給政府管理的教育、衛生和總務處所移交部門的工作。”
1965年4月2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將九龍坡區管轄的九宮廟、新山村、躍進村3個街道辦事處的區域劃出,設置重慶市大渡口工業區,成立重慶市大渡口工業區人民委員會,駐地新山村。6月,全區進行普選。12月14日至17日召開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區人民委員會委員、正、副區長及法院院長。建區時面積為4.9平方公里。
1966年,重鋼五廠工作組撤走,大渡口蔬菜人民公社劃回重慶市九龍坡區。
1966年下半年,跳磴公社改名為“紅燈人民公社”。
1966年9月,建勝鄉人民公社更名為建勝人民公社。
1968年3月,恢復跳磴人民公社的稱謂。
1968年10月14日,經重慶市革命委員會、中共7788部隊委員會批準,成立“重慶市大渡口區革命委員會”。從此大渡口工業區改稱大渡口區。
1980年,大渡口蔬菜人民公社更名為九龍坡區蔬菜人民公社,1981年又更名為八橋人民公社。
1982年初,取消“跳磴人民公社”稱謂,重新建立跳磴鄉人民政府。
1983年,根據中央關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政社合一的體制,將八橋人民公社更名為八橋鄉,建勝公社改稱為建勝鄉。將所有大隊更名為村。八橋鄉八一村分為八一村、八橋村,雙山村分為雙山村、橋梓塘村,公民村劃分為公民、鳳陽兩個村。
1992年,由于小城鎮建設的需要,八橋鄉改建為八橋鎮,建勝鄉改建為建勝鎮。八橋鎮由11個村組成,即新華、八橋、八一、民樂、民新、五一、互助、公民、鳳陽、雙山、橋梓塘村。
1993年12月,撤銷巴縣銅罐驛區白沙沱鎮和跳磴鄉,合并組建新的跳磴鎮,成立巴縣跳磴鎮人民政府。
1965年建區時,大渡口工業區面積為4.9平方公里,至1988年增為7.46平方公里,其中重鋼廠區面積2.64平方公里,生活區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62.2%,東南長約5公里,故稱“十里鋼城”。1965年全區總人口8.5萬,1994年增至11.06萬。
1995年3月,重慶市行政區劃調整,從九龍坡區劃入茄子溪街道辦事處和八橋、建勝兩個鎮,從巴縣劃入跳磴鎮。大渡口轄區面積增至102.83平方千米,人口增至21.43萬。經過區劃調整,大渡口這個純工貿城區有了3鎮共92平方公里的農村。
2000年8月,茄子溪街道與建勝鎮合署辦公,實行一套班子,兩個牌子,黨政領導交叉任職,街鎮城鄉一體化行政管理體制。
2002年1月23日,設立春暉路街道辦事處,轄區范圍為原八橋鎮新華村、八一村、八橋村,面積4.1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轄16個居委會。春暉路街道與八橋鎮實行合署辦公,其領導班子按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配備。
2021年末,大渡口區轄5街3鎮,共8個鄉級行政區。
人口與民族、宗教
【人口】 2021年末,全區戶籍人口28.63萬,比上年增加0.76萬,其中:男性13.95萬,女性14.67萬。全年出生人口2026人,出生率為7.08‰;死亡人口1401人,死亡率為4.8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2‰。全年遷入人口2.37萬,遷出人口1.67萬。
全區年末常住人口42.42萬,比上年增加0.12萬,其中:城鎮人口41.48萬,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97.78%,比上年提高0.03個百分點。
【民族宗教】 大渡口區是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等41余個少數民族組成和睦共處的大家庭。全區少數民族共計12337人,其中常住人口5845人,流動人口6492人。
大渡口區五大宗教信眾齊全,至2021年底,信眾人數約11300人,其中佛教信眾約7500人,道教信眾約500人,基督教信眾人數1800人,天主教信眾人數1400人,伊斯蘭教信眾約100人。合法宗教活動場所6個,其中佛教4個:石林寺、金鰲寺、小南海觀音寺(由于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于2006年暫停宗教活動)、松家溝觀音寺;基督教2個:馬王街基督教禮拜堂、基督教渝鋼村活動點。
自然環境
【地形】 大渡口區三面環山,依山沿長江西北岸自下而上呈河漫灘三級階地和單斜低山嶺分布,總體成“飛馬”圖形。轄區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勢起伏較大。境內最高點為跳磴鎮西部的新合村六尺頂(中梁山脈),海拔693米,最低點為重鋼老廠區的落中子河口,海拔171米,高差522米。轄區中部和東部廣大地區以中丘、淺丘、平壩及沿河階地地貌為主,大部分地域屬海拔250~300米之間的淺丘陵和河流階地。
【地質】 大渡口區位于新華夏構造體系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帚狀褶皺束東南翼觀音峽背斜東翼。其構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晚期褶皺運動,形成背斜間向斜的隔檔式褶皺構造形態。背斜成山,向斜經剝蝕后為丘陵。從大構造看,轄區屬侏羅紀第四紀堆積地層,巖層以砂質巖為主,其次為砂質層和泥質頁巖,呈不等厚的互存。從微構造上看,屬龍王洞大背斜向南傾伏的小背斜軸部。東西各有一向斜層存在,分別為重慶統向斜層、金鰲寺向斜層。該背斜脊線多彎曲,在大渡口區內成北東10—40o方向。其軸平緩,東翼較陡,西翼則緩,區內出露巖層主要為侏羅紀中統沙溪廟上亞組及第四紀堆積地層。構造形跡從西向東依次為:中梁山斷裂帶、金鰲寺(化龍橋)向斜、龍王洞背斜,沙坪壩至解放碑向斜。除沙坪壩至解放碑向斜呈NE-SW向外,其余多呈NNE-SSW向展布,并向南轉為SN向。區內褶皺均為緩傾沒角2~8o,巖層產狀平緩,傾角3~15o。中梁山斷裂帶從大渡口區的西南部穿越境區,走向N10oW,傾向SE,傾角55~85o,長22公里,斷距150~485米,破碎帶較寬,屬壓扭性逆沖斷層。區內出露巖層以砂質頁巖為主,其次為砂巖和泥質頁巖,呈不等厚互層。
區內的物理地質現象有滑坡、河流沖刷、沖溝、危巖、崩塌等,其中滑坡、危巖、崩塌是區內地質災害的主要類型。
【地貌】 大渡口區屬于川東平行嶺谷區,出露地層多為中生代侏羅系中統沙溪廟土亞組及第四紀堆積地層,以紫色泥巖為主,屬于喀斯特淺丘地貌。由于地層、巖性及水文地質不同,形成了河漫灘、三級階地、單斜低山嶺和丘陵地貌。中部和東部廣大地區,以中丘、淺丘、平壩及沿河階地為主??傮w上全區地貌以丘陵為主,同時也有部分低山、平壩和沿河階地。
【河流】 境內河流均屬長江水系。流經大渡口區的河流主要有長江及其支流跳磴河、伏牛溪、桃花溪、葛老溪。這些河流由于受地質地貌的限制,呈南北流向。長江干流繞區境而過,境內流程34公里;跳磴河發源于九龍坡區華巖鎮,經跳磴鎮從小南海匯入長江,境內流程25.8公里;伏牛溪發源于八橋鎮公民村,匯入長江,長6.2公里;桃花溪發源于九龍坡區石橋鎮,經城區直接匯入長江,長32公里;葛老溪發源于雙山村,由西向東流經新華村、八一村、八橋村和重鋼老廠區,匯入長江。
【環境質量】 2021年,全年全區空氣質量在Ⅱ級以上天數294天,城區環境噪聲平均值52.5分貝,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65.7分貝,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和地面水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氣候
大渡口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東北有大巴山區,北有秦嶺山脈,西有青藏高原,南有云貴高原,西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北印度洋的西南季風交匯于盆地上空,所帶水蒸氣易進不易出,造成秋、冬、春三季云霧多而低厚,日光難以直達地面。轄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具有春早、夏熱、秋晚、冬暖、四季分明、氣溫高、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冰雪少見、風力小、濕度大、云霧多等特點。
平均氣溫在18.7℃,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降雨量1000~1400毫米。5月開始桃花汛,進入梅雨季節,7、8、9月為洪水期,即伏汛。大渡口區的特殊天氣主要有雷暴、大風、寒潮、冰雹、干旱、連陰雨等。
自然資源
大渡口區的自然資源有土地、礦產、動植物、水利等幾大類。
【土地資源】 大渡口區境內的基巖屬于侏羅紀的砂頁巖層,只有西部沿中梁山脈東翼少部分三疊系的砂巖、石灰巖裸露。土壤大多由基巖風化發育而成,主要有水稻土、紫色土、黃壤、潮土、石灰土,長江干流沿岸尚有少量由河流沖積物發育面的沖積土。其中紫色土比重最大,占總面積的51%,水稻土占總面積的32%。這兩種土壤富含鉀、鈣、鎂等礦物養分,理化性質好,宜種性強,適合種植糧食、油料和蔬菜作物。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有十余種,主要有石灰石、白云巖、耐火黏土、泥巖、砂巖、河沙、地熱及煤等。石灰石主要分布在跳磴鎮的蜂窩壩、拱橋、新合、紅勝、石林、雙河、溝口等村,地處中梁山余脈,儲量為5億噸以上。白云石屬白沙沱礦床,儲量為1938萬噸以上。頁巖、砂巖廣泛露于轄區各鎮,儲量為8億噸以上。河沙分布于長江沿岸,廣泛用于建筑。已基本探明的地熱水水質富含硫、鈣、鎂、鍶、氟等多種微量元素,已利用的是位于跳磴鎮的南海風情溫泉娛樂園。煤,在跳磴鎮部分山村有煤層出露,分布廣、煤層薄、含煤層數少,可開采煤層不豐。
【動植物】 大渡口區的森林植被屬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植被由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竹林組成;人工植被主要由馬尾松和柏木純林組成。主要的植被類型有:以香樟—細葉冬青—枸杞為主的常綠闊葉林;以馬尾松—杜鵑—鐵芒萁為主的馬尾松林;以柏木—黃荊—白茅為主的柏木林。林場由于緊鄰工礦業區、山體破碎、人口密度大及歷史原因,原生植被多被次生針葉林取代,物種豐富程度降低。據調查,林場現有維管植物147科530屬860種,其中蕨類植物22科41屬75種;裸子植物7科9屬9種;被子植物118科480屬77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10種。林場現有組成樹種中,針葉樹種以馬尾松柏木為主;闊葉樹有香樟、櫟類、千丈、刺桐、桉樹、刺槐、黃葛樹、泡桐等,經濟林樹種主要有柑橘、櫻桃、桃、李、枇杷、花椒等;竹類有慈竹、硬頭黃、孝順竹等;灌木樹種有黃荊、馬桑、白荊條等;草本植物有蕨類、南天竹、白茅根等。野生動物,大渡口區地處主城核心區,人為活動頻繁,珍稀動物少見,只有些常見的鳥類、爬行動物。
【水利資源】 大渡口區地下水資源相對貧乏,可利用的水資源主要是地表徑流和過境水資源。地下水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和碳酸鹽巖巖溶水四類。全區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為4390萬立方米,人均擁有當地地表水資源量僅為214立方米。全區過境水資源量達2805億立方米,實際利用量為8911萬立方米(主要為長江提水),僅利用萬分之三,開發前景十分可觀。長江干流是大渡口區最根本,也是最可靠的供水水資源。
旅游資源
大渡口區旅游資源豐富,主要有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義渡古鎮、華生園金色蛋糕夢幻王國、南海溫泉中心、南海地球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大渡口森林公園、心湖體育公園、大渡口公園、義渡公園、中華美德公園等。
【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 2019年9月28日開園。位于重慶市大渡口區丁字路(重鋼老廠區)。是以重鋼集團型鋼廠原址為基礎,依托其工業遺存打造的博覽園。占地145畝,總規模14萬平方米。由重慶工業博物館、文創產業園、工業遺址公園組成。其中工業博物館及主體建筑群,占地96畝,以博物館為內核,以改造利用大尺度車間廠房為特色,集合文化、創意、體驗式商業等復合業態的城市綜合體。工業遺址公園,占地49畝,以文物廠房及工業遺存為背景,以工業雕塑為特色,兼具博物展覽和觀光游樂功能的主題公園。
【義渡古鎮】 2017年1月24日開街。位于重慶市大渡口區馬桑溪大橋旁,占地約35畝。古鎮總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為典型的長江上游碼頭山地街鎮地貌,整個街區臨江而上,分為四級臺階,重現了歷史上形成的三街九巷關系結構,成為因水路而成的西南山地街巷的典型代表。古鎮以“義文化”為主題核心,深度挖掘馬桑溪人文資源,配合區域發展屬性,凸顯人文旅游特色,形成“既傳承又創新,既文化又娛樂”的集吃、喝、玩、樂、游、購等為一體的主題人文旅游古鎮。
【華生園金色蛋糕夢幻王國】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大渡口區鳳翔路,占地面積170畝。擁有風格各異的大型歐式城堡建筑,是重慶最大的歐式城堡建筑群。建設打造了中小學生“DIY活動體驗教室”“魔法城堡藝術展覽館”“風逸3D魔幻藝術館”“華生園餅業博物館”“國家標準化參觀通道”“學生活動中心”優質旅游產品等。2012年被評為重慶直轄15周年新地標,同年8月獲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011年,“華生園傳統糕點制作技藝”入選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集旅游觀光、康體娛樂、科普教育、親子樂園、參與體驗于一體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區,也是重慶市一大網紅景點。
【南海溫泉中心】 國家AAA級旅游風景區。位于大渡口區跳磴鎮紅勝村,占地面積280畝。景區距重慶市區30公里,背靠中梁山山脈,空氣清晰,景色怡人。南海溫泉擁有被國家衛生部門命名為“醫療熱礦泉”的57°地下活水,是作為重慶溫泉之鄉僅有的57°地下活水溫泉,溫泉水來自地層深處,含偏硅酸、偏硼酸的氟、鍶醫療熱礦泉。景區除泡池及桑拿外,還有大型兒童游戲池、循環游泳池、激情滑梯、人造沖浪、DJ沖浪池等,是大渡口區重點打造的中心旅游景區。
【南海地球村生態農業觀光園】 南海地球村位于大渡口區跳磴鎮南海村,占地300畝。以樸素的建園手法,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完整性,運用天然的鄉土園林材料,營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情園林,是集休閑觀光、旅游度假、參與體驗、農業生產、戶外拓展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園。
【義渡公園】 位于馬桑溪大橋北橋頭,占地120畝。與義渡古鎮以鐵路相隔,公園包括渡場、渡口、渡船、渡橋、擺渡、覓渡、憶渡、游渡八個區域。公園西側南北兩個區域各設計了一個主要出入口,為方便鄰近居民出入,最北側還設置一個步行出入通道。公園旅游線路安排是由南入口開始,一路向北,最后結束于義渡古鎮。在公園里,市民還可看到漁民生活展示區、碼頭文化展示區、漁家餐飲街、客棧等反映歷史的文化符號及景觀。
【重鋼崖線山城步道】 重鋼崖線山城步道是市政府規劃的60條重點特色山城步道之一,位于老重鋼崖線附近,西臨鋼花路、東臨長江、南起建橋大道、北至南大干道,跨越重鋼廠區舊址崖線區域,占地面積約78.8萬平方米,全長約22千米,分期建設。8月22日一期已全面完工,包括義渡古鎮入口段主線500米、支線1000米;義渡公園段主線1500米;瑯樾江山段主線500米。重鋼崖線山城步道設計結合了崖線地形和片區規劃,依托“一帶三環”的交通系統,串聯崖線歷史人文資源。重鋼崖線山城步道將城市與散落的旅游資源相伴,將老工業區與山城的特色項結合,將騎行、步行貫通于一體,充分體現重慶立體的交通特色,是重慶中心城區首條“崖線上的有氧跑道”。
特色產品
大渡口特色產品眾多,主要有華生園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的怪味胡豆、華生園麻餅、華生園花生塊,跳磴鎮種植的火蔥、四季蔥、大葉韭菜、九葉青花椒、石盤柑橘,重慶紅九九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紅99火鍋底料等。
華生園怪味胡豆 怪味胡豆是重慶的土特產,重慶生產怪味胡豆的企業有30余家,年產銷量在1.2萬噸以上,重慶華生園食品有限公司是怪味胡豆的主要生產企業之一,產品銷往海內外。華生園怪味胡豆成品為茶色,顆粒完整,碎瓣在20%以下,上糖均勻,顆粒上糖率在95%以上,且無粘連,顆粒表面進似桑椹、酥脆、無雜質;口咸酥脆,具有香甜麻辣咸的獨特風味。
跳磴火蔥 種蔥是跳磴鎮的傳統農業,種植基地在沙沱、山溪、石盤、金鰲等村,種蔥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當地農戶靠著祖輩傳下來的種植技術,加上當地的沙泥土壤、地下水豐富、海拔高以及氣溫偏低等特點,再配以農家肥,種出的蔥具有蔥頭顏色鮮紅、辛香可口、個頭圓大均勻、賣相好的特點,進入重慶市的沃爾瑪、新世紀、中百、永輝、重百等200余家超市,約占主城區60%的市場份額,還遠銷貴州、四川等地。2010年10月30日,跳磴火蔥被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2013年5月,“跳磴火蔥”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國家工商總局正式下發的商標證書。2014年9月4日,被中國綠色產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
九葉青花椒 跳磴花椒種植主要分布在中梁山一帶,海拔平均280米,日照充分,氣候溫潤,特別適合花椒生長,主要種植優質品種——九葉青花椒,具有顆粒大、產量及價值高、麻濃味香、麻味純正的特點,又因為產出的花椒皮厚且香油多,無論鮮花椒還是干花椒均以獨特的麻香味占領市場,成為人們喜歡的食用調料、香料和油料。全鎮花椒種植面積達到7000多畝,主要分布在新合村、雙河村、石林村、山溪村及金鰲村等。2009年11月正式掛牌成立大渡口區強聯花椒專業合作社,并在轄區內成立了“連坡”“旺瀾”兩個花椒加工企業。年產2000余噸,主要銷往重慶市內大型農貿批發市場和市外各地。
石盤柑橘 柑橘的品種優良,有無核橘、春見等種類,其中特色柑橘——春見,種植面積2000余畝,11中下旬完全著色,果實成熟期12月中旬,果皮薄,有光澤,果肉脆嫩多汁,風味濃郁,深受消費者喜愛。出售時間從12月下旬到次年2-3月份結束。2010年10月,跳磴鎮石盤柑橘被國家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渡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有民間美術麥草藝畫、堰興剪紙、于氏滴塑、亂針繡、面塑、糖畫,民間音樂跳磴石工號子、嗩吶、金錢板、哭嫁歌、祭祀歌,民間舞蹈車幺妹、連簫,雜技與競技四川盤子、馬桑溪龍舟、川江大把等。
麥草藝畫 流傳于重慶大渡口區,又稱麥稈畫。它起源于隋朝,屬宮廷工藝品,傳承至今約1500年歷史。大渡口麥草藝畫從20世紀初復興,又經100年的傳承和發展,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2009年9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麥草藝畫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堰興剪紙 堰興剪紙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為渝派剪紙的代表。源于北宋時期,作品精巧細膩,題材廣泛,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5年10月堰興剪紙被指定參加“2005年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巴渝風情藝術展”,其中十幅作品為三峽博物館收藏,這是三峽博物館開館以來第一次收藏剪紙作品。2010年8月,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綦江版畫、忠縣仕女圖一并被譽為重慶民間“三寶”。
亂針繡 始創于20世紀20年代初,是由我國著名刺繡藝術家、教育家楊守玉教授首創。與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并稱為中華“五大繡”。亂針繡藝術雖在巴渝炙熱一時,但由于各種因素傳統工藝幾近失傳。為了保護珍貴的民間藝術,實現再就業,2006年新山村街道創立了“新藝亂針繡繡社”,先后聘請了“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弟子楊世華老師和楊世華老師的弟子吳李蒙老師對街道學員進行培訓。代表重慶參加了2008年“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010年中國國內旅游交易會”“上海世博會”等大型國內外交流宣傳展示,2011年成功申報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跳磴石工號子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跳磴鎮。跳磴石場居多,勞動人民從最初原始的“嘿咗嘿咗”的哼叫聲中,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原生態的勞動號子。這種習俗在當地代代相傳,有幾百年的歷史。以跳磴石工號子為原型創作的表演唱,2013年11月在中國第十屆藝術節“群星獎”音樂類的決賽中獲得“群星獎”。
車幺妹 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名“車車燈”“旱龍船”“彩龍船”或“彩蓮船”,演出時以船內車幺妹說唱為主,拉船的后生、劃船的艄公和兩旁的少婦幫腔,有時也單獨插話說唱。
跳磴民居上梁習俗 大渡口區跳蹬鎮內建造的傳統民居多以木結構為主,講究“四梁八柱”,三間房兩架梁,東梁為上,西梁為下。房屋木結構的脊檁稱為正棟梁,為了加強這根位于頂端梁的堅固性,在梁下又加了一根梁,因為在它的底部雕有花紋,所以稱為花梁。安裝正棟梁與花梁,有一套隆重的禮儀,當兩根梁制作完畢,花梁雕刻完成后,把它們放在老房子的堂屋里,然后請風水先生選擇吉日良辰舉行上梁禮儀,并請親朋好友參加?,F代上梁分為接梁、接紅綢、封七寶、上花梁、唱批布五個步驟,上梁文多數由工匠掌握,上梁儀式傳播多限于業內人士,也有少量由其他從事禮儀活動的普通百姓所掌握。上梁儀式很能考驗掌墨師的記性和文化素養,因為在上梁過程中,掌墨師要隨機應變,“見物必語,語必吉祥”。上梁文從文人的記敘逐漸深化為匠人的口傳身授。2015年跳蹬鎮居民上梁習俗被錄入重慶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濟社會發展
區內基礎設施完善,有全市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倉儲設施,有全國首個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范園區——建橋工業園區,有中冶建工、長征重工、國際復合、三峰卡萬塔、??低暤却笾行推髽I,產業基礎優勢明顯,成為國家級質量興區先進區縣,連續多年被評為“重慶市工業十強區縣”。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區、市級文明城區、市級衛生城區、市級環境保護模范區、市級山水園林城區。
【經濟發展】 2021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0.3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兩年平均增長5.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5億元,增長2.5%;第二產業增加值142.79億元,增長13.7%;第三產業增加值166.42億元,增長5.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0.4:46.0:53.6。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3267元,比上年增長7.6%。民營經濟增加值132.29億元,增長15.3%,占全區經濟總量的42.6%。全區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27億元,比上年下降10.1%。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5.75億元,增長0.7%。全區金融機構40家。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13.5億元,增長24.5%;各項貸款余額910.8億元,增長11.7%。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044萬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農業產值11067萬元,比上年下降2.5%;林業產值3207萬元,比上年增長11.8%;牧業產值918萬元,增長40.2%;漁業產值441萬元,比上年下降8.1%;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11萬元,比上年增長6.9%。糧食播種面積3092畝,產量982噸;蔬菜播種面積為0.96萬畝,蔬菜總產量1.62萬噸;生豬出欄444頭;山羊出欄128頭;家禽出欄4.9萬只。
工業增加值8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5.7%,出口交貨值增長92.7%,營業收入增長31.9%,營業成本增長29.9%。產值分行業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實現高速增長,比上年增長61.3%,拉動產值增長14.8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規模繼續擴大,國外貿易訂單不斷,增長57.7%,拉動產值增長13.0個百分點;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在區內汽配摩配行業好轉的帶動下增長35.2%,拉動產值增長2.9個百分點。從產品產量來看,傳統產品與新興產品增勢存在差異。傳統產品方面:啤酒、水泥、商品混凝土分別比上年下降13.8%、18.4%、4.0%;新興產品方面: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電動自行車、數字激光音視盤機、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分別比上年增長114.7%、58.2%、19.7%、35.1%。建筑業增加值55.08億元,比上年增長5.3%;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68.15億元,增長12.1%;建筑企業簽訂合同額1017.15億元,增長20.0 %。其中,本年新簽訂合同額488.6億元,增長5.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6.8%。按投資用途分,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0.2%;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3.4%;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下降4.0%。
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22.83億元,比上年增長6.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金融業增加值36.29億元,增長7.8%;房地產業增加值36.63億元,增長2.5%;其他服務業增加值60.68億元,增長3.8%。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7.39億元,增長18.9%。
外貿進出口總額39.84億元,比上年增長80.8%。其中:出口26.25億元,增長63.6%;進口13.59億元,增長126.9%。實際利用外資總額319萬美元。
2021年,全區擁有營運機動車輛2548輛;其中:載客汽車20輛,載貨汽車2528輛。全年實現公路旅客周轉量1055萬公里,比上年下降17.2%;實現公路貨物周轉量135411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7%。
移動電話基站3848個,其中5G基站1424個。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158萬元,同比下降7.8%。
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40.83萬次,比上年增長76.7%。
【社會發展】 2021年共1563件專利獲得授權,其中:發明142件,實用新型1268件,外觀設計153件。每萬發明專利擁有量19.6件。
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4家,重慶市科技型企業372家,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以上新型研發機構5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個,市級以上協同創新中心1個。
有各類學校111所。各類學校教職工5643人,其中:專任教師4268人。各類學校招生人數15842人,在校生57587人,畢業生14275人。2451人報名參加高考,2330人被各類大專院校錄取。中小學學校占地面積85.0萬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70.04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33.29萬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6.02萬平方米,生活用房面積20.31萬平方米,其他用房面積10.42萬平方米。
文化事業投入1289萬元,年末擁有“三館一站”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面積6.58平方米,公共圖書館藏書37.2萬冊。
有醫院(衛生院)24個,其中:綜合醫院15個,中醫醫院5個,??漆t院2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機構床位2985張。衛生技術人員347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314人,注冊護士1693人,藥劑人員168人,技師(士)177人,檢驗師114人。醫院實現營業收入11.38億元。全區計劃免疫接種率99.6%,孕產婦住院分娩率100%,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02‰。新冠肺炎疫苗接種101.3萬劑次,核酸檢測40.2萬份。
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00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87元,增長8.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9元,增長10.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200元,增長10.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114元,增長10.6%。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3%,農村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8%。
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71萬,比上年下降7.3%。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4.1萬,下降11.4%;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0.94萬,下降5.2%。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2.84萬,比上年增長1.6%。分別發放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87萬元和163萬元。
有32家養老機構,提供床位2331張,入住老人1414人。年末全區共有89個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自治組織中持有證書的專業社會工作者392人。
公安機關破獲刑事案件1465件,比上年增長40.6%;發現受理治安案件3178件,增長18.1%。人民法院結案案件數14092件,案件結案率81.54%,其中:刑事案件387件,行政案件100件,民事案件8702件,執行案件4903件。年末全區有律師事務所5所,律師126人;全年提供法律援助案件338件;調解糾紛案件6599件;辦理公證件數8700件。
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10起,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1人,比上年減少1人;生產安全死亡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475萬元,比上年增長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