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縣縣情概覽
建置沿革
古墊江地域處四川盆地東部長江之陽的平行山嶺間,新石器時期已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禹貢時,屬梁州地。商周到戰國時期屬巴國,秦屬巴郡朐月忍縣。西漢,屬臨江縣。東漢末,全境由常安縣或臨江縣轄,屬巴郡。晉泰始二年(266年),屬巴郡臨江縣地。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析臨江縣地置墊江縣,屬鄰州,治所今桂溪鎮。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省鄰州人渠州,墊江縣屬渠州容川郡。天和二年(567年),改墊江縣名魏安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容川郡,魏安縣直隸渠州。開皇十八年(598年),魏安縣復名墊江縣。大業三年(607年),罷渠州改置宕渠郡,墊江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墊江縣改屬鄰州。次年,析臨江縣地置清水縣,屬臨州,治所今墊江縣高安鎮。武德八年(625年),鄰州廢,墊江縣屬臨州。貞觀八年(634年),改臨州為忠州,墊江縣、清水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年),忠州改為南賓郡,清水縣改名桂溪縣,墊江、桂溪兩縣屬南賓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南賓郡為忠州,墊江、桂溪兩縣屬之。
五代前蜀,于州外置軍,忠州置鎮江軍,后蜀改名寧西軍,墊江、桂溪兩縣屬之。
宋乾德三年(965年),墊江、桂溪兩縣屬夔州路忠州。熙寧五年(1072年),省桂溪縣入墊江縣。熙寧九年(1076年),墊江縣屬梁山軍。元祐元年(1086年),墊江縣屬忠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忠州改咸淳府,墊江縣屬之。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墊江縣入豐都縣(屬重慶路忠州),在墊江置臨江巡檢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明玉珍據蜀稱帝,在重慶建立大夏國,復置墊江縣,屬重慶府忠州。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置順慶分府,墊江縣由順慶分府轄。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忠州升為直隸州,墊江縣由其所轄。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復置順慶分府,墊江縣由順慶分府轄。嘉慶五年(1800年),分府撤銷,墊江屬忠州直隸州。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墊江縣屬四川省東川道。1935年,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后,墊江縣屬川東區行政公署大竹專區。1953年3月,大竹專區撤銷,墊江縣屬涪陵專區。1968年,屬涪陵地區,1995年12月,屬涪陵市。1997年6月18日,重慶市直轄。同年12月,墊江縣屬重慶市轄。
政 區
【地理位置】 墊江縣地處重慶市中部,位于北緯29°58′38″~30°31′6″,東經107°13′1″~107°40′10″,東鄰豐都縣、忠縣,南連涪陵區、長壽區,西靠四川省大竹縣、鄰水縣,北接梁平縣。全縣境域是:縣城往東31千米(公路里程,下同)至雷打石與忠縣交界,偏南37千米至七郎土地與豐都縣交界,往南50千米至涼水井與涪陵區交界,西南43.52千米至沙石堡、偏西17千米至土橋與長壽區交界,往西27千米至高樹坪與鄰水縣交界,偏北24千米至碑埡口與大竹縣交界,往北21千米至馬南壩、偏東35.5千米至破石缸與梁平縣交界。東西寬36.3千米,南北長60.4千米,幅員1509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2020年年末,全縣轄桂溪、桂陽2個街道,新民、沙坪、曹回、周嘉、普順、永安、高安、長龍、杠家、澄溪、太平、五洞、高峰、黃沙、鶴游、硯臺、白家、包家、坪山、三溪、裴興、永平22個鎮,沙河、大石2個鄉。全縣共有301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222個行政村、79個社區居委會。
【人口】202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96.2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99 萬人,鄉村人口55.26萬人。全年城鎮遷出11272人,遷入6144人(外地遷入)。全年人口出生率8.12‰,死亡率6.33‰,人口自然增長率1.79‰(戶籍)。全縣戶籍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7.96(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民族】2020年年末,全縣有布衣族、苗族、朝鮮族、藏族、傣族、回族等34個少數民族,其中100人以上的有土家、苗、彝、布衣、壯、哈尼、侗族。少數民族總人口3989人。
【宗教】 墊江縣宗教有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于唐高祖武德年間傳入墊江。1998年2月,墊江縣佛教協會恢復成立。2020年,墊江有佛教皈依信徒4600余人,虔誠信徒約10000人,朝山拜佛約10萬人次。佛教活動場所有報恩寺、太平寺、玉皇觀念佛堂、天子殿念佛堂、愛國寺念佛堂、寶鼎寺、七圣廟念佛堂、月江寺。
基督教于1915年由梁平縣傳入墊江。1982年,墊江基督教人士召開座談會,恢復成立基督教三自愛國會。2020年,墊江縣基督教會有信徒7000人(包括真耶穌教派)。
天主教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傳入墊江。1984年,恢復成立四川墊江縣天主教愛國會。 2020年,墊江天主教有神職人員2名,教友4000余人,聽友近1000人。
自然環境
【地質】 墊江縣地處重慶市東北部,地質構造屬新華夏體系第三沉降帶四川盆地東緣川東弧群高陡褶皺區。境內地質構造由多次構造運動疊加形成,發育著不同期褶皺和斷裂。構造形態分為華鎣山隆褶和墊江坳褶2個互帶,背斜走向由北北東向南南西呈線形高梳狀排列。
明月峽背斜 軸經大竹、梁平與墊江縣接壤地大埡口進入縣境,沿西南向經東印、大通、王家溝等地縣境西緣一帶進入長壽,長37.5千米。軸跡經過東印形成開闊背斜軸部,巖層出露為嘉陵江組石灰巖,向南西至大通軸部狹窄尖棱,地層為雷口坡組。構造形態不對稱,北西翼傾角10°~30°,南東翼傾角80°~90°,在海拔550米段巖層常發生倒轉,向北西傾角70°~60°。沿軸部正逆斷層和節理裂隙場較發育,較大的雙河口內槽,則為沿傾斜滑動斷層,長6~7千米,形成順走向斷裂“V”形谷。
墊梁向斜 軸跡由梁平經復興場鄉西北角入境。軸向南西215°伸向桂溪鎮長大村,受臥龍河背斜隆褶影響,向西北轉折230°至桂溪鎮群山村復為215°,經澄溪鎮群英村進入長壽,長42千米。軸線扭折,略呈搖手柄形,兩翼傾角3°~15°,地層為遂寧組。
黃泥塘背斜 軸經忠縣、梁平與墊江縣接壤地涼風埡進入縣境后,沿東北向西南和忠縣毗鄰地至天子口入境,向西偏移經曲尾、水口山逐漸傾伏,余向南東偏轉至界尺場傾沒,長24千米。構造形態不對稱,南東翼傾角70°~90°,地層為遂寧組,北西翼傾角30°~40°,地層為雷口坡組。沿軸部走向斷層和翼部斜交斷層發育,較大的大埡口逆沖斷層長36千米,延至寶頂山,北西傾角70°~80°。
高峰向斜 軸起福安鄉新灘村,經高峰鄉向南西210°至汪家鄉躍進水庫傾沒,長17千米。沿軸線呈弧形凸向西,兩翼不對稱,北西翼傾角8°~15°,南東翼傾角4°~13°,地層為沖積土。軸部平緩開闊,高灘河蜿蜒曲繞切割向斜軸部巖層。
茍家場背斜 軸經豐都梁山礅進入縣境,沿西南向到三溪鄉寨子埡口逐漸開闊,至箐口鄉龍洞溝進入涪陵,長37千米,又名箐口場背斜。構造形態不對稱,南東翼傾角60°~90°,局部段有倒轉現象,北西翼傾角35°~55°,為狹長高陡梳狀褶皺,地層為嘉陵江組。沿軸部大小正逆斷層發育,形成比較開闊的上壩、中壩和下壩以及箐口小壩等地形。
拔山寺向斜 軸跡由忠縣拔山寺山凹起至大石鄉洞村進入縣境,軸向由東北向南西210°~215°經大石鄉、坪山鎮到綠柏鄉靜峰村進入長壽,長36千米。軸部平緩開闊,南端與高峰向斜合并,形成鶴游坪臺地,地層為蓬萊鎮組。
臥龍河背斜 是川東高陡褶皺帶中次一級年輕構造。由長龍寨沿北東30°。向西南逐漸往上隆褶,至黃沙鄉姜家埡口形成低山區,到五洞鄉帽合寨,望月鄉大梨山是背斜脊線最高點,經硯臺鎮上游村進入長壽,長23千米。構造形態不對稱,北西翼傾角60°~80°,南東翼傾角45°~55°,近于箱狀,與主構造平行或雁列。地層為下沙溪廟組和新田溝組及珍珠沖組,是一個封閉較好氣,油構造帶。
境內地層發育較為齊全,除泥盆系、白堊系缺失外,從寒武系洗像群起,經奧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到第四系更新統均有沉積,背斜地層出露以中生界三疊系嘉陵江組最老。
三疊系(T) 嘉陵江組(T1j) 為豐咸化陸緣淺海相碳酸鹽和蒸發沉積,厚425~591米。巖性一般分為五段:一、三段以泥晶灰巖、微晶灰巖、夾面粒亮晶灰巖為主。二、四段以白云巖、石膏和白云質灰巖為主。五段以灰、深灰色石灰巖、灰色白云巖和鹽溶角礫狀灰巖為主,組成較完整沉積韻律,形成山峰。主要分布在明月峽背斜北段和茍家場背斜軸部。
雷口坡組(T21) 為咸化淺海相和閉塞鹽湖相碳酸鹽沉積,厚175~350米。巖性自上而下可分三段:三段以灰、深灰色灰巖、泥質灰巖為主。二段為灰色泥灰巖與鈣質泥巖互層。一段為灰、黃灰色白云質灰巖、白云巖夾鹽角礫巖。分布在明月峽背斜、黃泥塘及茍家場背斜軸部,易風化形成凹地,谷稱內槽。
須家河組(T3xj) 為一套韻律較強的陸相湖泊沉積,厚350~400米。巖性可分上下亞組:上亞組為灰、黃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巖、深灰色、黑色泥巖、砂質泥巖夾粉砂巖、頁巖、薄煤層和似層狀結核狀菱鐵礦:下亞組以黃灰、淺灰色長石、石英砂石、深灰黑色砂質泥巖為主。分布在各背斜軸兩翼,構成鋸齒狀山峰。
侏羅系(J) 珍珠沖組(Jl2) 為陸相沼澤沉積,厚188~232米。巖性為黃綠、黑色泥巖、頁巖夾黃綠色石英砂巖、粉砂央,中部頁巖風化成土陶粘土,下部夾巖質頁巖、礫巖和赤鐵礦結核,與須家河組呈假整合接觸。分布于背斜山麓,但臥龍河背斜未出露。
自流井組(J1—2Z) 為靜水淺湖相沉積,厚510~535米。巖性可分為四段:涼高山段,上部為灰黃綠色泥巖、砂質泥巖、夾泥質粉砂石,中下部為黑灰、黃綠色頁巖夾石英砂巖及介殼灰巖。大安寨段,為灰、深灰色結晶灰巖夾灰黑色頁巖及紫紅色泥巖,向東南灰巖變薄,且被灰黃色細砂巖代替。馬鞍山段,上部為紫紅色泥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下部為黃綠色泥巖、頁巖夾粉砂巖,易風化呈凹地。東岳廟段,上部為深灰、黃綠色頁巖,含介形類及葉肢介化石,下部為黑色頁巖夾介殼灰巖,底為粉砂巖,頂為黑色灰巖,風化后形成崗埡。分布在背斜兩翼半山間鞍部、臥龍河背斜軸部。
新田溝組(J2X) 為淺水濱湖相沉積,厚263~359米。巖性以深灰、灰黑、灰綠、灰黃色粉砂質頁巖、雜色粉砂質泥巖為主,夾石英砂巖、粉砂巖、長石砂巖、含鈣質結核。分布在茍家場背斜軸部裴興鎮一帶。
下沙溪廟組(J2X2) 為濱湖和湖相砂、泥巖沉積,厚269~465米。巖性為紫紅色泥巖、青灰、黃灰色長石砂巖不等厚互層,夾鈣質結核,頂部為黃綠色葉肢介頁巖,含瓣鰓類及葉肢介化石。分布在明月峽背斜低山一帶和黃泥塘背斜兩翼山麓及傾伏端、茍家場背斜兩翼山麓、臥龍河背斜兩翼低山區。
上沙溪廟組(J2S) 為河湖相砂、泥巖沉積,厚1482~1719米,巖性為紫紅、棕紅色泥巖、砂質巖與紫灰、淺灰綠色長石砂巖不等厚互層,夾雜色砂巖及粉砂巖。泥巖顏色較暗,含較多鈣質團塊,砂巖含長石較多,質軟。分布于墊梁向斜兩翼,沿公路一線及高灘河沿岸,并以高峰向斜為中心從包家鄉到普順鄉一帶、臥龍河背斜兩翼澄溪鎮之南到長龍鄉一帶、茍家場背斜兩翼白家鎮南部至裴興鎮西部一帶。
遂寧組(J3S) 為淺水河湖相沉積,厚337~674米。巖性以中紅色泥巖、鈣質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為主,顏色鮮艷,普遍含鈣質,時夾石膏小薄片。分布在墊梁向斜、高峰向斜軸部及拔山寺向斜翼部地帶。
蓬萊鎮組(J3P) 為干燥氣化環境下淺水河湖相砂、泥巖沉積,厚500~600米。巖性為紫紅、棕紅色泥巖、粉砂巖和灰白、灰綠色、灰紫色細砂巖及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分布于拔山寺向斜軸部,尤以鶴游坪、大石、沙河鄉一帶更顯著。
第四系(Q) 屬沖積土(Q),為各類巖層被風化剝蝕后,經過河流搬運沉積于現代地貌的谷地、凹陷帶、河沿兩帶,以全新統為主,更新統尚沉積,厚469~677米。巖性多為淺黃灰色砂、泥和白色砂質粘土,以及各類礫石互層。分布甚廣,覆蓋于侏羅系谷地、壩區及河流沿岸。
【地貌】 墊江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地貌受三疊紀末期印支運動,特別是第三紀末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發育而成,具有背斜成山、向斜成槽地貌特征,是典型丘陵縣。境內東西山嶺聳峙,切割成谷,千米山峰屹立,山間槽地交錯。中部向斜開闊,丘陵綿亙起伏。龍溪河順向斜縱貫全境,一系列溪河小沖積壩鑲嵌其間。最高海拔1183米,最低海拔320米,全境地勢北高南低。
縣境地貌成因比較復雜,從結構和組合到看以構造地貌為主,背斜軸翼為山,向斜軸翼大部為丘,按高程大致分為邊緣局部中低山區、西南局部及邊緣低山區、中部丘陵河谷區3個部分。
縣境地貌因受地質構造影響,形成山峰起伏、丘陵連綿、河溪交匯地貌形態,劃分為5個類型。
山地 主要分布在境內東西邊緣和西南局部地帶,海拔500米以上,面積215.28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4.18%。其中:中山(海拔1000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明月山及精華山局部點,呈斷鏈狀孤峰,面積4.2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0.28%。低山(海拔500~1000米),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西南部一部分,面積211.0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3.90%。
臺地 分布在鶴游坪和大石鄉一帶,面積75.8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4.99%,臺面自北西斜向南東,由淺丘與坳壩相間組成。臺坎相對高差西北120~160米,東南80~120米,坡度12~20度。
深丘 主要分布在南部臺地和山地周圍,海拔400~500米,面積220.7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14.54%。頂部渾圓,常有山谷相間,相對高差多在60~120米之間,坡度在25度以上,在南部常與附近臺地相連,有的則是臺地延伸部分,相對高差30~50米,坡度25度以下。
淺丘及平壩 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和坡溝之間,以坳溝為主,海拔一般在400米以下,面積924.6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60.90%。其中:淺丘,分布在平壩與深丘之間,面積461.8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0.42%,丘體多呈饅頭狀和臺坎狀,順巖層傾斜面坡長而緩,逆巖層傾斜面坡短而陡,相對高差20~50米,坡度7~15度。平壩,分布在河流兩岸一帶,面積462.87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0.48%,呈條帶狀和橢圓形展布,相對高差0~15米,坡度0~6度。
湖間弧丘 在長壽湖庫尾區,水枯為陸,水漲則成30余個孤島,散布于湖泊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
【山脈】 縣內山脈源于華鎣山、武陵山系邊緣和大巴山系余脈,為境內明月山、精華山和黃草山等,大致呈東北、南西平行向條狀排列。山頂多為圓頂和尖頂,少數平頂。山間以沖溝、深谷形成小溪,有較豐富的自然景觀。清乾隆《墊江縣志》稱:“群山環繞,道路紆回?!爆F按統一稱謂,分為4座山。
明月山 位于縣域西部,又名西山。呈條狀山脈,縱貫沙坪、新民、桂溪、太平、澄溪等鎮,北南延伸40千米,山脊分水為墊江與四川省大竹縣、鄰水縣界。舊志載:“連峰疊嶂,為縣治祖龍?!鄙襟w東陡西緩,山嶺分2條順向排列,東嶺名外山,西嶺名內山,兩脊相對高差200~300米,相距約1000米,稱內槽。峰頂山峭拔雄奇,1960年修建有20米高護林瞭望樓,可觀鄰近幾縣。山間有石人山、益字山和羅王洞、凌云洞、老龍洞、白龍洞等形態各異的奇觀異景。主要山峰:峰頂山(海拔1183米,位于新民鎮)、東印寺(海拔1030米,位于沙坪鎮)、四塊石(海拔1120米,位于桂溪鎮)、埡角山(海拔1066米,位于桂溪鎮)、九道拐(海拔1000米,位于太平鎮)、雞公嶺(海拔946米,位于澄溪鎮)。
精華山 位于縣域東部,又名東山。山脊由北東向南斜跨普順、永安、高安等鎮進入杠家鎮龍泉村逐漸傾沒為丘陵,長30千米。舊志稱:“遠望若云屏?!敝膶氻?,又名鳴鳳山,山頂筆立,曾有詩云:“背據絕岸千仞峻,面臨迥野萬家攢。翻身直欲騎猴鶴,放眼頻教落孟冠?!睆R宇層出(已毀)。山頂有唐代建的八角亭,內有清乾隆年間鑄的“皇圖永固”直徑2米、高4米大鐘一口,鐘聲傳至數十里。山腰陡壁,名舍身巖,攀藤而下有一巖洞,高3米,寬1米,可觀日出奇景,傳說為雷祖和尚、大智和尚得道飛身之處。附近有一天然水池,名南京堂,清澈見底,大旱不涸。主要山峰:石龍寨(海拔1020米,位于普順鎮)、金華山(海拔1164米,位于普順鎮)、插旗山(海拔1084米,位于永安鎮)、天子口(海拔1036米,位于永安鎮)、寶頂(海拔1036米,位于高安鎮)。
黃草山 位于縣域東南部,又名箐口山。斜跨三溪、裴興鎮,長20千米,峰巒獨峙,山色秀麗,最高峰涼磉礅,昔日廟宇宏敞,風景宜人,為周圍百十里的避暑勝地。山勢為東南高、西北低的“兩山夾一槽地”。山間碧綠成蔭,有泉水匯流成小溪。峽口處有雙流入凼,口小底大,形似鼎鐘,故名“罄”口。主要山峰:涼磉礅(海拔1035米,位于裴興鎮與豐都交界處)、關口山(海拔850米,位于三溪鄉)、高山寨(海拔850米,位于三溪鄉)。
大梨山 位于縣城西南13千米。從五洞鎮發脈,斜跨硯臺鎮,長13千米,山脊呈逶迤起伏延伸,山勢較舒緩,一般具有坡度較平緩的臺面,形成臺狀低山。與主峰相對峙的山,舊志稱“形似犀牛望月”,并以“牛峰望月”列入八景之一。主要山峰:帽合寨(海拔687米,位于五洞鎮)、望月寺(海拔668米,位于硯臺鎮)、石踏坡(海拔620米,位于硯臺鎮)。
【河流】 墊江地處低山丘陵,境內溪河縱橫,溝渠密布。河道按其所歸,均屬長江水系龍溪河流域。一級河道龍溪河總長97.2千米。二級河有大沙河、回龍河、桂溪河、臥龍河、余馬河、三匯河、打漁溪等7條,總長190.7千米。三級河有33條,總長326.4千米。四級河有114條,總長236.7千米。河流總長度753.8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8.37億立方米。
龍溪河 源于明月山東麓梁平縣明達鎮龍馬村文家溝,在梁平縣境內稱高灘河,至墊江普順鎮新橋村半節橋入境后稱龍溪河(原普順鎮半節橋~硯臺高洞河段亦稱高灘河)。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境內普順、周嘉、永安、高安、高峰、五洞、澄溪、硯臺、包家等鎮,境內河長97.2千米,至包家鎮綠箭灘入長壽湖,流域面積1342.6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4.6立方米/秒。流域呈芭蕉扇形,河寬80~150米,平均比降0.74‰,落差61米。沿河建有磨灘、馬頭灘、中堡灘、高安、高洞5個梯級水電站,裝機容量4444千瓦,利用落差52.8米。主要支流有大沙河、回龍河、桂溪河、長龍河、臥龍河、余馬河、打漁溪等,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有回龍河、桂溪河、臥龍河、大沙河等4條。
回龍河 源于梁平縣回龍鎮陳家院,在墊江縣沙坪鎮前進村入境,與蕭家河溝、鷂子巖等源流匯集,流經沙坪、曹回、永安3鎮,在永安鎮蘇河村三河口注入龍溪河。境內長30.2千米,落差30米。河床呈“V”形,泥沙較厚而細。
桂溪河 源于桂溪鎮群山村,流經桂溪、新民、曹回、永安等鄉鎮,在永安三河口注入龍溪河。全長43.2千米,流域面積16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2.62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83億立方米,平均比降2.57‰,落差740米。河呈葉狀,多呈“V”形,河床較窄。
臥龍河 源于桂溪鎮十路口村,流經桂溪、太平、澄溪、五洞等鄉鎮,在澄溪鎮高興村注入龍溪河。全長30.6千米,流域面積11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53億立方米,平均比降4.19‰,落差722米。河呈扇形,河沙為粗、中粒。
大沙河 源于精華山東南麓梁平縣鐵門鄉紅巖洞,經忠縣在墊江縣沙河鄉麻柳村入境,自東向西橫貫杠家、永平、硯臺等鎮,在硯臺高洞注入龍溪河。流域呈羽毛扇形,境內長52千米,流域面積352平方千米,落差25米。沿河建有劍灘巖、萵麻灘、石寶橋、徐家大橋、楓家林5個梯級鄉村小水電站,裝機容量211千瓦,利用落差16米。主要支流有5條。
【長壽湖】 長壽湖是“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工程龍溪河獅子灘水電站大壩建成后形成的人工淡水湖,水域面積65.5平方千米,庫容10億立方米。境內水域面積7.97平方千米,位于白家鎮、三溪鎮、包家鎮。
氣 候
【概況】 墊江縣地處重慶市域中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春早冷暖多變,夏熱常有干旱發生,秋涼多有連陰雨,冬冷無嚴寒。常年年平均氣溫17.1℃,最冷月平均氣溫6.3℃,最熱月平均氣溫27.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42.1℃,歷年極端最低氣溫—3.1℃。常年降雨量為1200米米左右,其中:5—9月降雨量800米米左右。常年平均相對濕度81.2%,最小相對濕度11%。年平均無霜期287天。常年日照實數1100小時。年平均風速0.7米/秒,最多風向NE風。年平均蒸發量1000米米左右。年平均雷暴日數為32天。主要氣象災害有雷暴、大風、干旱、暴雨、低溫陰雨。
2020年氣溫、降水、日照均正常。年平均氣溫17.1℃,與常年持平,接近2019 年。年降水量1259.6毫米,較常年(1196.5毫米)偏多5%,較2019年(1008.5毫米)偏多25%。年日照時數984.9小時,較常年偏少11%,較 2019 年偏多1%。全縣入春、入夏、入秋和入冬時間均偏早。全縣高溫(≥35℃)出現時間較常年偏晚30天(出現于7月24日),全年≥35℃高溫日數為17天,集中出現在8月,年內未出現40℃以上的高溫天氣。全年共出現4次連陰雨天氣過程和1次強降溫天氣過程。
全縣平均≥10℃活動積溫為5549.7℃,較常年(5600.0℃)偏少50.3℃。全年農作物生長發育的主要時段熱量條件好,降水充足,大部分時段土壤濕度比較適宜,日照總體偏少。
各季農業氣象條件:冬季氣溫略偏高,低溫和霜凍偏輕,對農作物的影響較輕。春季回暖早,無“倒春寒”、無春旱,對春播非常有利。初夏晴雨相間,盛夏高溫晴熱天氣較輕,無氣象干旱發生,對農作物的影響較輕。秋季陰雨天氣較多,光熱條件較差,對小春生長、柑橘品質略有影響。整體上來看,2020年度暴雨洪澇、干旱、連陰雨、低溫雨雪、風雹等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較輕,農業氣象條件總體上屬正常偏好年景。
【主要氣象災害】 2020年,總體氣象災害偏輕。暴雨過程偏多,強度較強,出現7場區域暴雨天氣過程。年內高溫開始偏晚,高溫日數偏少,強度總體較常年偏弱,較 2019 年顯著偏弱。無氣象干旱發生。共出現4段連陰雨過程,強度較常年偏輕,與2019 年持平。全年共出現 1次強降溫過程,強度較常年和 2019 年偏強。年內低溫和霜凍偏輕。
“7.26暴雨”災害主要由強對流天氣導致,全縣共17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分別為三溪鎮、周嘉鎮、永安鎮、白家鎮、普順鎮、沙坪鎮、新民鎮、永平鎮、曹回鎮、大石鄉、坪山鎮、高安鎮、五洞鎮、杠家鎮、黃沙鎮、硯臺鎮、沙河鄉。經濟損失1210.33萬元。
在“7.26暴雨”中,全縣共有桂溪街道、大石鄉、沙坪鎮、新民鎮、太平鎮、曹回鎮、普順鎮、周嘉鎮、五洞鎮、高峰鎮、杠家鎮、坪山鎮、三溪鎮、高安鎮等14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共計農業損失375.51萬元,工礦企業損失909.4萬元,基礎設施損失73.7萬元,家庭財產損失31.45萬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轄區面積15.16萬公頃,三調濕地面積10.3公頃、農用地面積13.97萬公頃(其中:耕地7.50萬公頃、種植園用地3494.57公頃、林地4.67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640.72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4487.68公頃、其他土地7320.26公頃)、建設用地10638.13公頃、未利用地1280.37公頃,分別占全縣面積的0.01%、92.12%、7.03%、0.85%。
【礦產資源】 全縣已發現礦種有天然氣、煤、水泥用石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鐵、硫鐵礦、含鉀巖石、建筑用砂巖、磚瓦用頁巖、地熱、礦泉水及巖鹽等。探明并有一定儲量的礦產資源有煤、水泥用石灰巖、建筑石料用灰巖、建筑用砂巖、磚瓦用頁巖、地熱、礦泉水7種。礦產資源儲量:煤40萬噸、地熱1500立方米/日、水泥用石灰巖4584萬噸、建筑石料用灰巖1404.9萬噸、建筑用砂巖791.9萬噸、磚瓦用頁巖384.4萬噸、礦泉水1000立方米/日。
【水資源】 2020年,全縣降水1097.5毫米,折合年降水量16.66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為7.6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1.26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7.65億立方米,總供水量1.68億立方米,總用水量1.68億立方米。
【森林資源】 2020年,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65694.63公頃,森林覆蓋率46%,其中公益林29322.71公頃,商品林36371.92公頃。
林地地類構成:在65694.63公頃林地面積中,喬木林地面積42287.40公頃,占林地面積的64.38%。竹林地面積8357.14公頃,占林地面積的12.72%。疏林地面積58.33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09%。灌木林地面積12691.54公頃,占林地面積的19.3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699.93公頃,占林地面積的2.59%。苗圃地面積52.78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08%。無立木林地面積441.10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67%。宜林地40.43公頃,占林地面積的0.06%。
林地林木權屬:按林地所有權劃分,國有林地面積4336.41公頃,占林地面積6.60%,集體所有土地面積61358.22公頃,占林地面積93.40%。
森林類別:按森林類別劃分,生態公益林29322.71公頃,其中:國家公益林面積4273.57公頃,地方公益林面積25049.14公頃。商品林面積36371.92公頃,占林地面積的55.37%。其中重點商品林(地)面積1025.66公頃,一般商品林(地)面積35346.26公頃。
林分起源:按林分起源劃分,天然林12639.02公頃,占林地面積19.24%。人工林52455.32公頃,占林地面積79.85%。無起源600.29公頃,占林地面積0.91%。
可利用林地資源:全縣65694.63公頃林地面積中,除公益林地和天然林面積33747.07公頃,可利用林地面積為31947.56公頃。
環境質量
【水環境質量】 2020年,龍溪河六劍灘斷面,臥龍河五洞斷面,大沙河汪家斷面、沙河斷面,回龍河曹回斷面、大河橋斷面,桂溪河八一橋斷面,打漁溪海棠斷面水質均屬Ⅲ類??h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屬Ⅱ類,鄉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3.2%。(何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