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
    區縣情概覽

    大足區區情概覽

    來源:大足區地方志編修中心    發布時間:2022-05-17 10:38    閱讀數: 7918

    地理重慶市大足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重慶市西郊,位于北緯29°23′29°52′,東經105°28′106°2′之間。面積1436平方公里。距重慶77.5公里,成都263公里。東北接重慶市銅梁區,東南鄰重慶市永川區,西南界重慶市榮昌區,西北連四川省安岳縣,北毗重慶市潼南區。境內出露地層為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總厚度3741750米,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積物。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第三沉積帶四川沉降褶帶。境內地勢西北和東南高,中部及東北部低緩,分低山、丘陵、平壩及河谷4種地貌類型,成“六丘三山一分壩”之勢。有西山、南山、北山等低山,城東、城西、龍水、高升大壩等平壩。最高點在巴岳山南段云臺寺山峰,海拔934.7米,最低點在雍溪鎮玉峽河堤,海拔267.5米。水系屬長江水系的沱江、涪江水系,有瀨溪河、窟窿河、淮遠河等河流。

    歷史沿革大足秦以前屬巴國,秦屬巴郡,漢屬益州巴郡(巴西郡)墊江縣(今合川)?!爱斍貪h不為湯沐,在春秋匪附庸?!保ā遁浀丶o勝·昌州》)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后為梁州(荊州、益州、楚州)巴郡墊江縣、宕渠縣(今合川),合州墊江郡石鏡縣(今合川)地。北周時期,今區境東北部為合州墊江郡石鏡縣地(今合川),西南部為普安郡永康縣地(今安岳)。隋代東北部為涪州石鏡縣地,西南部為資陽郡隆康縣地(今安岳)。初唐東北部先后為合州石鏡縣、銅梁縣、巴川縣地,西南部為普州隆康(普康)縣地。

    大足自唐乾元元年(758年)建縣,至2011年計1253年。在建縣不久及元初有兩次省并,共約80年,實存縣制1173年。在清初實行并縣管理期間,曾由榮昌知縣代攝68年,縣制仍存。

    大足建縣及后一度廢縣,復置,都與僚人等少數民族的反抗及加強對其治理有關。元代撤縣及清初由榮昌知縣代攝,則因長期戰亂,地荒人稀所致。

    北宋初期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明確記載,大足縣“以界內大足川為名”,“大足川”即今瀨溪河。大足縣名從來無變,由古及今亦未見有同名之縣,有“海棠香國”“靜南縣”“棠城”“棠山縣”“香城縣”等雅稱?;鶎诱^,宋明均為鄉里,清代宣統前只設里甲,不設鄉,有別于他處。大足縣域,自建縣至晚唐,約相當今東北半縣,景福元年(892年)省靜南縣入,方轄今西南半縣。

    昌州自唐大歷十年(775年)治靜南(大足縣境),自景福元年至元初治大足,大足成為昌州首縣近400年。晚唐曾一度成為統轄昌、普、渝、合4州的都督府治地。宋代隸屬昌州,元初省入合州銅梁縣、元末復置隸合州,明清隸重慶府,民國隸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隸璧山、江津專區,永川地區,1983年4月隸重慶市。

    1975年析大足縣境設重慶市雙橋區,2011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重慶市雙橋區、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10月27日重慶市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設立綦江區、大足區有關問題的決定》;12月25日重慶市大足區成立掛牌。

    大足自古號稱“海棠香國”,與大足石刻、龍水小五金、重型汽車制造為四大特色。為著名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個重型汽車生產基地。1997年,新編《大足縣志》獲全國一等獎。1999年12月,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5處石窟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名人有韋君靖、趙智鳳、趙昴發、余棟臣、饒國梁、唐赤英等。

    大足是全國甲級旅游開放縣,國家AAAAA級旅游風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全國商品糧基地建設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產豬大縣,中國枇杷之鄉,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全面小康生態文明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全國首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 全國市縣防震減災工作綜合考核先進單位,中國農村信息化領先地區,全國首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區縣,中國金融生態縣,全國政務公開工作先進縣,中國改革年度十大縣市,全國平安暢通區縣,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區,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石雕藝術之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婦女兒童工作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縣,中國區環境規劃優秀示范區縣,全國人居環境范例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市級山水園林城市。主要農作物有稻、麥、苕、玉米、油菜籽、花生、甘蔗、煙葉等,素稱“魚米之鄉”。隨農業結構調整,枇杷、葡萄、筍竹等農經作物不斷增加。

    氣候大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際、月際及區域分布不甚均勻。伏旱居多,夏旱次之。洪澇頻率12%30%,出現于6—9月。由于蓬萊鎮組紫色頁巖吸熱力強,春夏之交,暖氣流上升猛烈,一些地區易形成冰雹。年均寒潮45次,出現于10月至次年4月。3、5、9月有低溫,3月上旬頻率42%。多年平均日氣溫17.1℃,年均相對濕度85%,為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全區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111座。

    2020年年平均氣溫17.1℃,與年同期(17.1℃)持平;極端最低氣溫0.9℃,出現在1220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6.8℃,出現在8月5日。年降雨量1002.4毫米,較歷年同期(1015.3毫米)偏12.9毫米,大足城區出現2次暴雨天氣過程(6月30日,71.9毫米;7月15日,65.1毫米),全年降水日數152天,比歷年同期(155天)偏3天,6月降水量235.3毫米,是年內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年總日照時數1129.9小時,較歷年同期(994.2小時)偏135.7小時。

    環境質量2020年,全區水環境質量逐步向好,玉灘水庫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全面達到地表水湖庫Ⅲ類;瀨溪河、塘壩河、淮遠河、太平河市控考核斷面水質達標比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比例、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比例均達到“100%”,首次實現四個“100%”達標。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2天,同比增長23天,超過市級考核目標42天,其中9月和10月在25個主城都市區排名第一、全年排名第五,優良率93.4%創歷史新高。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126個區域環境噪聲監測點位、22個道路交通環境噪聲監測點位均達到標準。森林覆蓋率47.1%。

    自然資源土地資源 土壤有水稻土、沖積土、黃壤土、紫色土四大類,全區土地總面積1436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用耕地面積71600公頃。

    動物資源 據不完全統計,野生動物有35科67種,分獸類、鳥類、魚類,節肢、兩棲、爬行類,腹行類,常見浮游動物等。飼養動物主要有豬、牛、羊、兔、魚、蜂等,各有特色(如大足黑山羊)。

    植物資源 大足屬亞熱帶闊葉林帶,據不完全統計,野生植物有125科364種,分喬木、灌木、竹類、藤本、草本、常見藻類植物等。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水杉、珙桐,二級保護植物銀杏、杜仲、絞股藍、八角蓮、金毛狗脊、金蕎麥等。栽培植物除糧食、油料、蔬菜等主要農作物外,還有蠶桑、油桐、煙葉、葡萄、藤梨、枇杷、花椒等經濟作物。

    礦產資源(原雙橋區數據暫缺) 以非金屬為多,發現礦種21種,探明儲量的有煤、鐵、銅、鍶;基本探明儲量的有石灰石、天然氣、陶瓷黏土等。煤炭探明儲量4997.3萬噸,鐵礦117.6萬噸,銅9731噸,鍶礦約2000萬噸,石灰巖23760萬噸,天然氣儲量1億立方米,有多處高產氣井。

    水資源 大足屬河源區,處沱江、嘉陵江分水嶺上,共有溪河240條, 總長1006.8公里,水能有限。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8590萬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54291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4299萬立方米。

    旅游資源大足是全國甲級旅游開放縣,國家AAAAA級旅游風景區,旅游資源豐富,以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為代表,另有龍水湖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玉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重慶市歷史文化名鎮鐵山鎮等,融石刻文化、五金文化、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觀為一體。大足石刻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5處,北山、寶頂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區有儒釋道三教造像5萬余軀,銘文10萬余字,以宋代造像為主。1999年12月1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藝術杰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歷史和科學價值;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實地反映當時中國社會哲學思想和風土人情;大足石刻的造型藝術和宗教哲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span>

    大足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分為寶頂山—化龍片區、北山—南山片區、龍水—西山片區、石門山—躍進水庫片區、石篆山—響水灘片區、舒成巖—上游片區6大片區。旅游資源有5大特點:1.藏量豐富,區域特色突出。2.品位一流,文化積淀深厚。3.輻射面寬,開發潛力巨大。4.區位條件優越,市場前景廣闊。5.類型多樣,能滿足多種層次的旅游消費。

    主要旅游線路:1.大足城區(南北山)→寶頂山石窟(化龍水庫)。主要景觀有南山石窟、北山石窟、寶頂山石窟、化龍水庫、仿宋一條街等。2. 寶頂山石窟(化龍水庫)→大足城區(南北山)→龍水湖(西山)。主要景觀有寶頂山石窟、南山石窟、北山石窟、龍水湖、西山森林公園等。3. 大足城區(南北山)→龍水湖(西山)。主要景觀有南山石窟、北山石窟、龍水湖、西山森林公園等。

    人口2020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07.3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51.47萬人。當年出生率為9.1‰,死亡率為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7.94%。

    民族大足人以漢族為主體,少數民族約有1580余人。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達爾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塔吉克族、俄羅斯族、保安族、獨龍族、赫哲族、基諾族等約40種。分布在全區27個鎮街,棠香、龍崗、龍灘子街道及龍水鎮人數相對較多。大足無世居少數民族,其來源一是與漢族結婚遷居到大足;二是從學校畢業或從部隊轉業分配到大足,多數為女性。

    宗教重慶市大足區常年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信眾約10萬人,遍布27個鎮街。境內有寺廟、宮觀400余處,宗教教職人員40余人。2020,經批準設立的宗教活動場所(點)共34處,全部掛標識牌。佛教開放場所有圣壽寺、佛祖寺、順水寺、雙佛寺、正覺寺、永興寺、青山院、多寶寺、明金寺、龍崗妙音居士林等;道教有中敖三清觀;天主教有石馬真原堂、龍崗天主教堂、龍水天主教堂等;基督教有龍水、雙路和珠溪基督教活動點等。有重慶市大足區佛教協會,天主教愛國會等宗教團體。

    行政區劃2020年重慶市大足區轄龍水、郵亭、寶頂、萬古、珠溪、中敖、三驅、石馬、雍溪、玉龍、寶興、拾萬、鐵山、回龍、國梁、金山、高升、季家、龍石、高坪、古龍等21個鎮,棠香、龍崗、龍灘子、雙路、通橋、智鳳6個街道。有203個行政村,106個社區。區政府駐棠香街道。

    【經濟和社會發展】 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4.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8%。地方財政收入88.1億元,增長7.0%。旅游總收入122.5億元,增長8.5%。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76.0億元,增長18.6%。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665元,增長5.4%;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15元,增長8.2%。繼續推進以“五大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諧新大足。

    【發展前景】2022年1月10日《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今后五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終牢記“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護好”的重要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加快做靚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建強鏈接成渝的“兩高”橋頭堡,全力做好“國際文旅名城、特色產業高地、城鄉融合示范”三篇大文章,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綜合實力、創新活力、輻射能力,奮力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幸福新大足。

    国产大学生三级在线视频|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尤勿视频|{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亚洲 日韩 欧美 综合 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