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縣情概覽
【地理位置】 豐都縣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東部,地處三峽庫區腹心,上距重慶主城九區水路172公里,下距湖北宜昌476公里。自東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單獨設縣起,已有近2000多年歷史。在北緯29°33′18″-30°16′25″、東經107°28′03″-108°12′37″之間,東依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南接武隆區、彭水縣,西靠涪陵區,北鄰忠縣、墊江縣??h境呈西北—東南走向分布,南北長87公里,東西寬54公里,轄區面積29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73萬公頃,縣城建成區面積18.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2%,城鎮化率51.2%??h城瀕臨長江,與名山風景區隔江相望,是三峽庫區建設整體搬遷新建的一座縣城??h城距重慶市區陸路150公里??h政府駐地三合街道平都大道53號。
【歷史沿革】 舊石器時代豐都已為古人類聚居區。周朝,境屬巴國,曾建“巴子別都”。秦朝,屬巴郡枳縣(今涪陵);西漢,屬益州巴郡枳縣。
東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從枳縣分置平都縣,治所倚平都山(今名山),是為豐都建縣之始,隸屬益州巴郡。漢獻帝初平元年至建安五年(190年至200年)隸屬益州永寧郡。三國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年),平都縣并入臨江縣(今忠縣),隸屬益州巴郡。
隨開皇三年(583年),隸屬臨州臨江縣;大業三年(607年),屬巴東郡臨江縣。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從臨江縣分置豐都縣,隸屬臨州,治所豐民洲在平都山下。唐貞觀八年(634年),豐都縣隸屬山南道忠州;天寶元年(742年),隸屬山南東道南濱郡;乾元元年(758年),隸屬山南東道忠州;至五代前蜀、后蜀,隸屬忠州。北宋真宗時,豐都縣隸屬夔州路忠州南賓郡。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并入臨江縣。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復置豐都縣。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隸屬夔州路咸淳府。
元朝,豐都縣隸屬四川行省重慶路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墊江并入豐都。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農民軍明玉珍大夏政權時,墊江從豐都分出。
明洪武十年(1377年),豐都縣并入涪州(今涪陵),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從涪州分出,置酆都縣,隸屬重慶府忠州。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酆都縣被吳三桂軍占領;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收復。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隸屬忠州直隸州;清嘉慶七年(1802年),隸屬川東道忠州直隸州。
辛亥革命(1911年),酆都縣隸屬重慶蜀軍政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隸屬四川省忠州;1913年,隸屬四川行政公署川東道;1914年,隸屬四川巡按使公署東川道;1928年,直隸四川??;1935年,隸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酆都縣隸屬西南區川東行署區涪陵專區。1952年9月,隸屬四川省涪陵專區。1958年9月改縣名為豐都。1968年至1996年,豐都縣隸屬四川省涪陵地區;1996年3月,隸屬四川省涪陵市。1997年6月,豐都縣隸屬重慶直轄市,由涪陵市代管。1998年2月,豐都縣由重慶直轄市直接管理。
【行政區劃】 2021年12月,全縣轄2個街道23個鎮5個鄉,即三合街道、名山街道、高家鎮、十直鎮、興義鎮、雙路鎮、樹人鎮、虎威鎮、湛普鎮、龍孔鎮、龍河鎮、社壇鎮、包鸞鎮、保合鎮、仁沙鎮、董家鎮、許明寺鎮、三元鎮、興龍鎮、雙龍鎮、青龍鄉、南天湖鎮、暨龍鎮、武平鎮、江池鎮、仙女湖鎮、三建鄉、栗子鄉、都督鄉、太平壩鄉。全縣鎮鄉街共76個居民委員會、261個村民委員會。
【地質地貌】 豐都地處四川盆地東部邊緣,縣境內地貌由一系列平行褶皺山系構成。境內山巒綿亙,溪河縱橫,丘谷交錯。以山地為主(山區約占全縣面積的五分之三),丘陵次之,僅在河谷、山間有狹小的平壩。山脈和丘陵、山間平壩(槽谷)相間分布,形成南高北低、“四山夾三槽”的地形。海拔最高2000米,最低175米,多在200~800米。
全縣在大地構造上屬四川臺拗的川東陷褶束,為古生代相對隆起、中生代拗陷、新生代喜馬拉雅山運動第一幕生成的北東向構造帶。背斜呈細長平行伸展,東南翼陡,西北翼緩,呈不對稱的梳狀褶皺,軸部縱向壓性斷裂較發育。由西北向東南,主要有黃草山、蔣家山、方斗山、七曜山背斜,社壇、三元和豐都、石柱向斜。背斜褶皺緊密,向斜寬闊,組成典型的隔擋式構造,控制著地貌形態和展布。背斜狹長,多發育呈長狀山嶺;向斜寬緩,多發育成丘陵、低山或平壩,形成嶺谷相間的地貌景觀。全縣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地層均有出露。黃草山、蔣家山背斜主要出露三疊系地層,方斗山背斜中部出露二疊系地層,七曜山背斜軸部出露寒武系、奧陶系地層。社壇、三元向斜和豐都、石柱向斜,均出露侏羅系地層。在向斜主要出露紫色砂巖、頁巖、泥巖,其風化速度快,多形成山低、坡緩、谷平、谷寬帶壩、丘陵低山,占全縣土地70.4%;在背斜主要出露灰巖、白云巖,多形成高山、深溝、窄谷,占全縣土地的29.6%。
【山脈河流】 縣境山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長江以南有七曜山脈和方斗山脈,長江以北有蔣家山和黃草山等。
七曜山由石柱入縣境向東南邊緣延伸,主體在武平、暨龍、包鸞一帶。其形態特征為“一山兩嶺一槽”,縣境總長49公里,山巒聳秀,形成東南部山地與山源。該山為縣內諸山之冠,奇峰較多,緩坡、深谷處松、杉生長茂密,是縣內主要林區。方斗山由石柱向縣內延伸,經高家、雙路、龍河、江池、興義等鎮的交界地帶。形成槽谷和淺丘,其形狀特征屬“一山兩嶺一槽”??h內總長57公里,主峰峽埡口海拔1827米,槽谷長55公里,槽底海拔500~600米。蔣家山(挖斷山)位于青龍、保合等鄉鎮。山頂平緩,山間槽谷較多。其形狀特征屬“一山兩嶺一槽”,總長42公里,主峰蔣家山海拔1003.3米,槽谷長10公里,槽底海拔300~500米。黃草山分布在縣境西北邊緣的興龍、許明寺、董家等鎮一線。山脈呈條狀,東北至西南走向。形態特征屬“一山三嶺兩槽”,該山總長29公里,槽谷長22公里,槽底海拔500米,主峰涼磉礅(又名“金佛山”)海拔1035米。銅礦山位于包鸞鎮境內,形成臺狀低中山,孤峰屢見,山脊呈“一山三嶺兩槽”形態??傞L15公里,主峰雞石尖海拔1319.3米,槽底海拔520米。
境內河流屬雨源補給型,多夏洪秋汛,暴漲暴落,水位變幅較大,平均過境水量為4371.8億立方米。境內河流主要有長江及其支流龍河、渠溪河、碧溪河,以上河流連接55條支流,全長600公里。長江由西向東橫貫中部,從涪陵馬頸子入縣境,自西向東流經湛普、三合、名山、興義、高家、龍孔等鎮街,至大山溪入忠縣境內,流程47公里,年徑流量約4258億立方米。龍河源于石柱,自江池鎮入縣境,流經龍河、三建、雙路、包鸞、三合等鄉鎮(街道),在三合街道葫蘆溪口注入長江。全長140公里,縣內流程59.5公里,流域面積1425平方公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64.9立方米,平均含沙量為每立方米0.53公斤,天然落差29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5.78萬千瓦。龍河在縣內由東向西,斜切方斗山背斜,從安寧場至九溪溝一帶形成深峽谷,嶺坡陡直,落差較大。渠溪河是北岸主要河流,源于忠縣白石,自青龍鄉大河壩入縣境,流經三元、仁沙、社壇等鎮,至涪陵珍溪注入長江。全長93公里,縣境內流程50.4公里,流域面積520.5平方公里,主河道平均比降1.6‰,多年平均流量為每秒13.3立方米,天然落差較大,水能理論蘊藏量5000千瓦。碧溪河源頭在保合鎮蔣家山西北麓和大山一帶,流經仁沙、社壇、虎威等鎮,過高洞巖入涪陵境內,至百匯注入長江。全長45.8公里,縣境內流程35.6公里,流域面積150.48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為每秒2.19立方米,河道平均比降11.6‰,天然落差196米,水能理論蘊藏量900千瓦。
除上述河流外,還有白水河、小福溪、大沙溪、朗溪、赤溪、木削溪、汶溪、雙溪、玉溪等構成縣內水道網,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較豐富的水資源和水力資源。
【氣候】 豐都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具有十里不同天的特色。冬季受北方干冷空氣影響,形成冬季較冷而少雨天氣。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或青藏高壓的影響,形成炎熱而多伏旱天氣。春秋兩季為冷曖氣流交替過渡時期,形成春早冷曖多變和秋涼多綿雨的氣候特征。主要氣象災害有:春季寒潮低溫,初夏強對流天氣和連陰雨,夏季高溫伏旱和暴雨洪澇,秋季低溫,冬季霜雪災害。
【自然資源】 豐都縣地質結構較為復雜,地貌形態多樣,各種物產、資源較為豐富。
境內農業產品種類較多,農副產品富集。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高粱、蕎麥等,經濟作物有花生、油菜籽、煙葉、蠶繭、青菜頭等,水果有柑橘、紅心柚、蘋果、梨、香蕉、杏、荔枝、柿子、櫻桃、桂圓、枇杷、草莓等,蔬菜以菜類、瓜類、豆類、莖類為主。特色骨干產業有花椒、紅心柚、榨菜、水稻和以牛、雞、豬為主的畜禽養殖業。
境內植被層次豐富,天然生長的喬木170余種,常見的有馬尾松、麻柳、黃連木、柏、青、漆樹、楓香、榕木、杉木、竹類等10余種;中藥材1200種以上,野生藥材1015種,常見的有泡參、天麻、麥冬、天冬等。全縣有野生哺乳綱獸類8個目、10余科,約40種;鳥綱12個目、15科,200余種;魚綱6個目、13科、54種。珍稀動物獸綱有虎、金錢豹,鳥綱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二類保護動物紅腹角雉,魚綱有中華倒刺鲃(青波)、鱘魚等。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天然氣、鋁土礦、白云石、石灰巖、煤、鐵、硫、石膏等。
【旅游資源】 豐都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主,境內有6類64種100余處旅游資源,其中有名山、雪玉洞、南天湖、九重天4個AAAA級景區和南天湖1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是國家首批對外開放縣和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十佳生態休閑旅游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海拔1000米以上的生態避暑休閑度假旅游資源就有7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可開發資源的10%以上。2021年,南天湖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獲評“武陵山十佳人氣景區”,名山、雪玉洞、南天湖入選“武陵山十大旅游精品線路”。
【人口】 2021年末,全縣戶籍人口80.28萬,減少6525人;出生人口4459人,人口出生率5.53‰;死亡人口6417人,人口死亡率7.96‰;人口自然增長率-2.43‰,出生嬰兒性別比男∶女=104.4∶100;遷入人口6071人,遷出人口10500人;城鎮人口24.76萬人,鄉村人口55.52萬人。
【民族宗教】 全縣以漢族為主,有零星散居土家族、苗族等31個少數民族、常住2648人。已開放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有縣級主要宗教活動場所3個,鄉鎮活動點13個,宗教教職人員5人,信教群眾1萬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