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
    區縣情概覽

    江北區區情概覽

    來源:江北區地方志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22-05-07 10:39    閱讀數: 8554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江北區是重慶市主城區之一,位于重慶市中部,長江、嘉陵江北岸。東南西三面分別與巴南區,南岸、渝中區,沙坪壩區隔江相望,北與渝北區接壤。地處北緯29°33′18″ —29°40′53″、東經106°26′41″—106°53′20″之間,東西長42.90 千米,南北寬1.49~14.38千米,轄區面積220.7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94.3平方千米,占88.0%;水域26.5平方千米,占12.0%。區人民政府駐寸灘街道金港新區16號,距重慶市政府駐地7.5千米。至2020年末,轄9街、3鎮。


    【地形地貌】 轄區地處川東平行嶺谷區,沿江呈“S” 形帶狀分布,西南東三面環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境內地形以紅層丘陵為主,可分為嶺丘、谷丘、臺丘(坪) 三類。因受重慶平行嶺谷區的制約,形成環山、鐵山坪、義學大山三條狹長狀山嶺,自北向南平行延伸,形成東西之間的三道屏障。境內最高點位于義學大山,海拔687米;最低點位于御臨河與長江交匯處,海拔152米。


    【礦藏及其他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礦產有磚瓦用頁巖、建筑石料用灰巖、天然氣、地熱和礦泉水等。其中磚瓦用頁巖儲量103.2萬立方米,可采量88.8萬立方米;建筑石料用灰巖439.4萬立方米,可采儲量133.8萬立方米,僅分布在明月峽義學大山一線山嶺區;由于位于峽谷碳酸鹽型地熱異常區,地熱水資源豐富,擁有2個大型地熱水礦點,儲量1.14×1010兆瓦,未受污染,呈中性酸堿度、中等礦化度,屬天然優質醫療中溫熱礦水;轄區東部出露須家河組儲礦地層冷礦泉水儲量巨大,日出水量120立方米,礦泉水以偏硅酸鍶元素組分為主,未受污染,口感好,酸堿度中性,水質為重碳酸鈣型。有森林植被81260余種,其中喬、灌木樹種及竹資源47102種;喬木樹種以馬尾松為代表,約占林場森林面積的95%。


    【水文】 轄區河道屬長江、嘉陵江兩大流域。其中,一級河長江,境內長51.4千米,集雨面積182.17平方千米;從南向北沿邊境流經江北城、寸灘、鐵山坪、郭家沱、魚嘴、五寶等街鎮,年均徑流量3470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1000立方米/秒。二級河嘉陵江,境內長18.8千米,集雨面積38.85平方千米;從北至南然后轉向東沿邊境流經大石壩、觀音橋、五里店、華新街至江北城匯入長江,年均徑流量2110立方米/秒。三級河流御臨河,境內長13.2千米。四級河棟梁河,境內長8.3千米。五級河有5條,總長22.9千米。河流總長114.6千米,河網密度0.5千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129.3億立方米。各溪流均匯入長江。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初夏多雨,夏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多云霧、濕度大、日照少、霜雪少、風力小。多年平均氣溫18.4℃,1月平均氣溫7.7℃,極端最低氣溫-0.9℃19911228日);7月平均氣溫28.4℃, 極端最高氣溫41.9℃199596日)。無霜期年平均363天,最長達365天,最短為36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094.4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00.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49.6天,最多165天(1989年), 最少124天(1987年)。極端年最大降雨量1508毫米(1998年), 極端年最少降雨量814.8毫米(2001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6月最多。多年平均風速為1.3米/秒,平均相對濕度79.4%,平均霧日數60.4天。


    【自然災害】 主要氣象災害有伏旱、洪澇、風雹等,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等,主要分布于庫岸沿線及農村地區。伏旱災害主要發生在6月至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6年,百年一遇的干旱從627日持續至94日,長達69天,其中40℃以上高溫日數達16天。至94日,全區受災人口8.0萬人,5.1萬頭牲畜飲水困難,發生一般性森林火災1次,農作物受旱面積36.7平方千米,絕收面積17.3平方千米,直接經濟損失7683.9萬元,其中農業損失6273.9萬元。

    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6月至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7717日,50年一遇特大暴雨從172點持續至17點,降雨量達121.5毫米,造成全區51個村、516個社、35332人受災,倒塌房屋529間,農作物受災面積9.2平方千米,絕收面積1.8平方千米,水產養殖損失0.6平方千米、151.6噸,公路中斷24條,損毀路面18.8千米,損壞輸電線路2.4千米,直接經濟損失2400余萬元。20208月,長江、嘉陵江洪水過境,區沿江街鎮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其中,長江岸線上的郭家沱街道部分區域和唐家沱老街、嘉陵江岸線上的漁人灣碼頭負三層至負一層、北濱路部分、江北嘴部分等區域被淹,涉及街鎮11個、村(社區)23個、人口7718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4885.9萬元。


    建置沿革

    【歷史沿革】 據轄區羊壩灘、寸灘、朝陽河等5處出土地近百件石器考證,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這里生活、繁衍。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區境即系巴國屬地,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東周末經秦、漢、三國至東晉永和二年(346),區境均為巴郡江州縣地。東漢時巴郡和江州縣治所曾一度遷駐北府城,即今江北城或劉家臺一帶。東晉永和三年(347)置枳縣,區境即屬楚州巴郡所轄枳縣。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武陵王蕭紀改巴郡置楚州。北周保定元年(561),撤并枳縣、墊江縣置巴縣,區境逐為巴縣所屬。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楚州為渝州,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 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恭州升府改稱重慶。至此,江北始終地屬巴縣轄治。明代,重慶府在巴縣縣境置江北鎮。清乾隆三年(1738),重慶府特設同知署,專門署理江北鎮事務。乾隆十九年(1754),同知署移駐江北城,析巴縣江北鎮置江北廳,廳址即在今江北城。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北廳域擴大,獨立建置,隸江北理民同知,史稱江巴分治。

    19133月,江北廳改江北縣,屬川東道。192111月,設重慶商埠督辦,于江北縣城設江北辦事處,轄巴縣城關(老渝中區)及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1928年撤道,恢復四川省建置。1929215日,公布成立重慶市,定為省轄市,重慶市政廳改為重慶市政府,改江北辦事處為重慶市江北市政管理處,駐江北城,為市轄屬地。1927年,改重慶商埠督辦公署為市政廳后,制定環城15千米為市區,并在江北城設市政辦事處。1935年下半年,重慶市區編設為六個區,江北城區被編為第五區, 1939年分為第九區、第十區,1941年又增設第十六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6月原第九區、第十區合并為重慶市第二區,原第十六區改為第七區。19528月,第七區撤銷并入第六區(南岸);10月,原第七區地域劃歸第二區管轄。195510月,重慶市進行區劃調整,第二區更名為江北區至今。


    【區劃調整】 1933年初,正式劃定重慶市界時,自長江北岸溉瀾溪同德堂下,沿江而西,經江北城、劉家臺、簡家臺至香國寺溪溝止,從江北縣屬劃入重慶市。1935年下半年,重慶市區編設為6個區,共37個聯保。江北城區被編為第五區,區署駐江北米亭子,下轄四方井、三洞橋、體仁堂、米亭子、木關街、劉家臺、陳家館、溉瀾溪等8個聯保,共61保。19395月,重慶升為中央直轄市,是時全市拓展為12個區,改聯保為鎮。區境分為第九區、第十區,第九區署駐米亭子,下轄米亭子、木關街、四方井、體仁堂、三洞橋、溉瀾溪等6個鎮;第十區署駐劉家臺,下轄劉家臺、陳家館2鎮。是年下半年,江北縣治從江北城遷往兩路鎮武廟,后輾轉大石鄉、唐家沱、水土鎮等地,至196512月再度遷至兩路鎮至今。194010月至次年2月,石馬河、貓兒石、觀音橋、寸灘等地從江北縣屬劃為重慶市轄。19412月,重慶市又從巴縣劃入部分鄉鎮,增設5個區署,其中江北縣回龍鄉及恒興、石坪兩鄉的一部分劃為重慶市第十六區,區治寸灘。1944年,全市改區署為區公所。19466月,國民黨中央政府還都南京。區境分屬重慶市第九、十、十六區。其中,第九區區公所駐米亭子,轄米亭子、木關街、四方井、體仁堂、三洞橋、五里店;第十區區公所駐香國寺,轄劉家臺、陳家館、香國寺、貓兒石、石馬河、觀音橋;第十六區區公所駐寸灘,轄寸灘、溉瀾溪、唐家沱。

    1949年解放前夕,區境仍分屬重慶市第九、十、十六區,但有部分調整,其中第九區減轄四方井,第十區減轄觀音橋。是時第九區下轄米亭子、木關街、體仁堂、三洞橋、五里店,區公所駐米亭子;第十區下轄劉家臺、陳家館、香國寺、貓兒石、石馬河,區公所駐香國寺;第十六區下轄寸灘、溉瀾溪、唐家沱部分,區公所駐寸灘。3個區共轄61保、1034甲,直至重慶解放。

    19506月,九區、十區合并為第二區,駐香國寺;第十六區改為第七區,駐寸灘。是年夏秋,中共重慶市第二區 區委開始借用香國寺任家花園住房辦公。1951年初,任家花園房產土地交區委機關辦公使用。是年3月,唐家沱地區從江北縣劃歸重慶市第七區。19528月,第七區撤銷并入第六區;10月,原第七區地域劃歸第二區管轄。是年12月,大石鄉、人和鄉、龍溪鄉由江北縣劃歸第二區,至19535月又劃還江北縣(龍溪鄉紅土地部分地段除外)。195510月,第二區更名江北區。區人民委員會駐任家花園,轄香國寺、陳家館、木關街、體仁堂、米亭子、三洞橋、劉家臺、寸灘、溉瀾溪、唐家沱等10個街道辦事處,雨花村、貓兒石、石門、大石壩等4個廠區辦事處,以及石馬河、觀音橋、五里店、安樂、唐家沱等5個鄉。此后,街道、鄉多有調整合并。至1985年末,轄石門、大石壩、貓兒石、華新街、大興村、雨花村、劉家臺、江北城、三洞橋、溉瀾溪、唐家沱等11個街道、124個居民委員會,以及石馬河、觀音橋、寸灘、唐家沱4個鄉、22個村民委員會。19933月至7月,區屬913鄉調整為71鎮,包括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華新街、五里店、江北城、寸灘等7個街道及唐家沱鎮。199412月,重慶市行政區劃調整,郭家沱街道由南岸區劃歸江北區,魚嘴、復盛2鎮及五寶鄉由江北縣劃歸江北區管轄。1996年底,江北區共轄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華新街、五里店、江北城、寸灘、郭家沱等8個街道,唐家沱、魚嘴、復盛等3個鎮和五寶鄉。19988月,撤銷唐家沱鎮,設立唐家沱街道。200193日,五寶鄉撤鄉改鎮。200412月,唐家沱街道更名為鐵山坪街道。2007 1月,區政府駐地搬遷至江北區金港新區16號。至2020年末,下轄石馬河、大石壩、觀音橋、華新街、五里店、江北城、寸灘、鐵山坪、郭家沱等9個街道及魚嘴、復盛、五寶3個鎮。街鎮下設社區112,較上年增加9個,即鐵山坪街道港城社區,石馬河街道來鹿寺社區、鮮花港社區,寸灘街道保稅商圈社區,觀音橋街道星光社區,華新街街道沙磧社區、華聯社區,五里店街道星瀾社區、鶯花廂社區;有行政村13個,較上年撤銷了魚嘴鎮興隆村、望龍村,寸灘街道黑石子村。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概 況】 2020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25.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9%。分產業看,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1億元、283.9億元、1040.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0.7%、3.3%、4.0%,第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1.4%、78.5%,拉動GDP增長0.8個、3.1個百分點。三大產業結構比調整優化為0.1:21.4:78.5。分行業看,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更加穩固,金融業、工業、批發零售業、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實現增加值288.9億元、224.6億元、278億元、221.7億元,增長-1.3%、4.5%、5.5%、10%,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1.8%、16.9%、21%、16.7%,拉動GDP增長-0.3個、0.8個、1.1個、1.7個百分點。


    經濟建設 2020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1.1億元,增長0.7%。農業總產值1.6億元,增長7.4%,其中,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0.8億元、0.5億元、0.1億元、0.04億元、0.05億元。糧食產量2469噸,蔬菜產量5571噸,水果產量1300噸。

    全口徑工業增加值224.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5%,經濟增長貢獻率16.9%,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1家,規上工業總產值871.4億元,增長3.6%。建筑業增加值59.2億元,增長-2%。在庫建筑業企業79家,注冊地建筑業總產值165.2億元。

    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27.7億元,增長1.0%。其中,建設與改造投資132億元,增長2.2%;房地產開發投資295.6億元,增長0.5%。從投資結構看,房地產開發、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分別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為69.1%、12%、16.4%,分別增長0.5%、-17.1%、42.1%。分產業看,第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17.1%、4.1%。

    房地產開發投資放緩。出讓土地8宗,土地出讓價款23.9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額295.6億元,增長0.5%。住宅、辦公樓、商業營業用房分別實現投資186億元、14.5億元、30.8億元,分別增長-7.5%、-4.1%、-5.2%。商品房銷售面積有所下降。房地產開發項目88個,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90.3萬平方米,增長-7.0%,實現商品房銷售額217.7億元,增長1.4%。

    商貿業逐步恢復活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1億元,增長3.2%。批發業實現銷售額3947.2億元,增長14.6%,零售業實現銷售額745.2億元,增長10.4%;住宿業實現營業額29.1億元,增長-10.0%;餐飲業實現營業額70億元,增長0.6%。

    規模以上服務業穩步發展。交通運輸方面,鐵路東環線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完成,渝長擴能項目2020年底主線通車,寸灘游輪母港建設全面啟動,海爾路改擴建工程內環至保稅港區段全面建成投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0億元,增長8.7%,規模以上交通運輸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4.4億元,增長6.0%。營利性服務業方面,實現增加值221.7億元,增長10%。規上營利性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14.1億元,增長31.1%。非營利性服務業方面,實現增加值87.7億元,增長4%。規上非營利性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4.3億元,增長-31.9%。

    外貿出口危機下尋新機。全區外貿進出口額380億元,增長20.6%。其中,進口額247.2億元,增長15.3%;出口額132.5億元,增長31.8%。撥付出口信保資金620萬元,惠及21家企業;撥付外貿穩增長資金776.5萬元,惠及41家企業;全面增強企業發展外貿進出口信心??缇畴娚酞剟钯Y助超過2000萬元,網易考拉、菜鳥、唯品會等9家企業受益。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實際利用外資8.5億美元,增長2.7%。其中外商直接投資(FDI2.6億美元。新引進外資項目27個,其中資金超過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10。奧特斯科技、智飛生物制品、輝德睿房地產、悅薈等項目是拉動全區利用外資增長的強有力支撐。引進歐冶鏈金、泰山體育產業集團、京昆高鐵西昆公司等重點項目35個,投資金額達到45.7億元。全面落實外商投資企業行政服務管家制度,組建服務管家工作領導小組,為140家外資企業提供一對一一對多管家服務。

    金融業平穩發展。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88.9億元,增長-1.3 %。傳統貨幣市場方面,實現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6363億元,增長3.5%,貸款余額8771億元,增長10.7%。資本市場方面,證券公司增加至45家,其中證券分公司14家,營業部30。保險市場方面,轄區市級分公司增加到24家,營銷服務部有12家,其中人身險56.2億元,財產險49.4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穩中略降。受減稅降費、“六穩”“六?!?、疫情紓困等政策因素影響,全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7.9億元,增長-8.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2億元,增長-8.3%。實現稅收收入55億元,增長-11.8%,占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81.8%。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契稅分別實現16.5億元、9.2億元、2.7億元、9.6億元,占稅收比重為30%、16.8%、4.9%、17.5%。

    稅收結構不斷優化。全轄區稅收221.3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稅收收入0.03億元、32億元、189.2億元,結構比為0.01:14.47:85.52。金融業、房地產業、商貿服務業、制造業四大稅收支柱行業,分別實現稅收收入74.8億元、48.3億元、41.2億元、23.4億元,占比33.8%、21.8%、18.6%、10.6%。

    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地方財政支出134.3億元,增長-0.6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1.5億元。圍繞戰疫情”“戰復工,安排2億元疫情防控專項資金,設立1000萬元科研貸、1300萬元戰疫貸風險補償金,疫情期間減免困難企業租金近6000萬元。兌現產業扶持資金4.28億元,新增減稅降費58.1億元。加大對三公經費、課題經費、培訓經費及規劃經費的壓減力度,按15%比例壓減一般性項目支出,節省財政資金約2億元。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教育、科技、社保就業、衛生健康等民生支出分別同比增長2%、3.8%、10.2%、6.3%。


    【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2020年,全區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1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到179家,比上年同期增長29.7%,授權專利3290,比上年同期增長超過30%。支持研發創新,鼓勵企業搭建各類研發平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薦重慶長安車聯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南方數控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申報2020年新型研發機構,全區市級以上研發機構增加至80。夯實創新平臺,構建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四環相扣的梯度式培育鏈條,建成國家級創新載體6家、市級創新載體20家、區級創新載體7。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長安等高新技術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申報國家級、市級項目,爭取市級以上科技項目立項172個、經費支持7930萬元,區級配套援企穩崗研發扶持資金620萬元。

    教育事業穩步提升。全區教育經費支出18.96億元。有幼兒園(不含托兒所)164所,在園兒童數3.13萬人。小學32所,專任教師2728人,在校生4.6萬人。普通中學23所,專任教師3114人,在校生4.3萬人。職業中學2所,專任教師279人,在校生6160人。鯉魚池小學等4所中小學獲評重慶市文明校園。中職學校參加全國職教非遺創新大賽獲一等獎2個、二等獎2個;參加市級教學能力競賽等獲獎11項。擴大公辦學前資源,新村幼教集團分園從7所增至8所,四葉草幼教集團幼兒園從2所增至9所,學前教育公辦率50.7%。學前教育普惠率80.6%,魚嘴、復盛、五、鐵山坪、郭家沱等地區普惠率100%。完成濱江小學、和濟小學、望江小學五寶實驗學校校舍環境改造。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扎實推進。全區衛生機構有46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6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家,婦幼保健站1家。衛生機構床位有9261張,衛生機構從業人員1.82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074人,注冊護師、護士8450人。二孩率37.5%,較年下降0.8個百分點,一孩率60.1%,提高1個百分點。合法生育率99.4%,嬰兒死亡率2.1‰,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5‰。

    體育事業穩健發展。有大型體育健身場館3,少年兒童業余體校1所,等級運動員30人,專業教練員10人。新擴建社區體育文化公園3個、全民健身中心(廣場)3個、市級社區居民健身點45個。參加田徑、游泳、網球、射箭等項目重慶青少年錦標賽,共獲金牌40枚、銀牌22枚、銅牌28枚。全民健身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開展爭做群眾身邊的好體育人志愿行動壯大志愿隊伍,推薦好體育人參評各級各類評選。推動體育+”“+體育模式,立足鐵山坪森林公園、五寶鎮,加強與文化旅游等行業融合,推進體育休閑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體育+”融合發展,重慶鐵山坪森林半程馬拉松賽獲評重慶市體育旅游精品賽事。深化全民健身體系建設,市民體質抽樣合格率95.8%,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到46.3%。

    文化旅游事業繁榮發展。全區文化系統有文化館總館1個,文化館分館13個;圖書館總館1個,分館59個,藏書量89余萬冊;電影院16家,影劇院座位數1.7萬座,電影放映11.4萬場次,觀影人數150萬余人次。新建自助圖書館3個,完成鴻恩閣修繕開放,基本形成公共文化設施15分鐘服務圈,開展文化活動140場次,服務群眾近10萬人次。旅游企業101家,旅行社門市269家。國內旅游人數3722萬人次,增長-25.2%;海外旅游人數2萬人,增長-91.2%。國內旅游總收入達41.4億元,增長-65.1%。


    【民生保障】 2020年,全區戶籍人口63.62萬,其中當年出生人口5795。城鎮人口61.96萬,農村人口1.66萬;男性31.17萬,女性32.45萬,男女人口基本持平。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組織各類公益性招聘活動,提供崗位5萬余個,開展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近2萬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5%。在全市率先實現城鄉低保統籌,城鄉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80.7萬人、41.7萬人、84.5萬人,城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困難臨時救助標準達到全市領先水平。雙溪敬老院公建民營的經驗在全國推廣,新建7個街鎮養老服務中心、21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23元,增長6.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429元,增長6.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12元,增長7.4%。

    国产大学生三级在线视频|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尤勿视频|{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亚洲 日韩 欧美 综合 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