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區情概覽
【建置沿革】 夏商時,地屬“荊梁之域”。西周為古庸國地。周匡王二年(魯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入巴國。戰國時,先屬楚后屬秦,于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朐?縣(其治所在今云陽縣雙江鎮),屬朐?。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劉備分朐?置漢豐縣,屬益州固陵郡。南朝劉宋初中(約421年),劉裕分漢豐縣為漢豐縣、巴渠縣(治所在今開州大進鎮榨井壩)、新浦縣(治所在今開州南門鎮),同屬荊州巴東國。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分巴渠縣置西流縣(治所在今開州三匯口鄉),并在其上置開江郡(只轄西流一縣);改漢豐縣為“永寧縣”,并置馬鐙郡,轄永寧、南浦二縣;置開州,以開江為名,轄東關、三岡、開江、馬鐙四郡;又改巴渠縣為萬世縣,屬信州。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置萬世郡,轄萬世縣、永寧縣;改開州馬鐙郡為周安郡,轄新浦縣。天和四年(569年),開州治所移至新浦縣治,東關、三岡二郡改屬通州(此時,開州轄萬世、周安、開江三郡,有永寧、萬世、新浦、西流四縣)。翌年(570年),改開江郡為江會郡。建德五年(576年),廢江會郡,西流縣屬周安郡(此時,開州轄萬世郡、周安郡,領永寧縣、萬世縣、新浦縣、西流縣)。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永寧縣為盛山縣。大業二年(606年),省并州縣,廢開州,所轄盛山、新浦二縣改屬信州,所轄西流、萬世二縣改屬通州;三年(607年),信州為巴東郡,通州為通川郡。義寧二年(618年),復置萬世郡于盛山,改萬世郡為開州,轄通州郡、巴東郡。武德三年(620)年,蕭銑取通、開二州,置通州總管府,同年唐取二州。
唐貞觀元年(627年),始分天下為十道,西流縣入盛山縣;開州屬山南道,轄盛山縣、新浦縣、萬世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改萬世縣為萬歲縣。天寶元年(742年),以州為郡,開州為盛山郡,轄盛山縣、新浦縣、萬歲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盛山郡為開州。廣德元年(763年),改盛山縣為開江縣,開州轄開江縣、新浦縣、萬歲縣。寶歷元年(825年),廢萬歲縣入開江縣,不久后重新設置萬歲縣。
五代十國時期,開州先后屬前蜀、后唐、后蜀,開州及其領縣建置如唐。
宋乾德三年(965年),滅后蜀,得四十六州,置西川路,開州為其一。開寶六年(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西路(即峽路),至道三年(997年),開州屬峽西路。咸豐四年(1001年),分峽西路為夔州路、梓州路,開州屬夔州路。慶歷四年(1044)年,新浦縣入開江縣,開州(郡號盛山郡)轄開江縣、萬歲縣,仍屬夔州路。宣和三年(1121年),萬歲縣改為清水縣。
元十五年(1278年),設四川東道宣慰司,開州為其屬州。二十年(1283年),開江、清水二縣入開州,此時開州無領縣。二十二年(1285年),開州與達州、梁山州一起改屬四川行省四川南道宣慰司夔州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八月,改夔州路為夔州府,廢開州。洪武六年(1373年)六月,復置開州,隸屬夔州府;九月,降州為縣,仍屬夔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夔州府降為夔州,為重慶府屬州;六月,改四川行省為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夔州升為直隸州,直隸四川布政司,開縣屬夔州直隸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夔州直隸州升為府,開縣屬夔州府,直至清末民初。
民初,開縣屬四川省東川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防區制結束,開縣屬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行政區劃】 1949年12月8日,開縣和平解放,至1992年底屬四川省萬縣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93年初,萬縣地區行政公署撤銷,開縣歸四川省萬縣市管轄。1997年3月14日,重慶直轄市設立,開縣屬重慶萬縣市管轄。1998年,萬縣市撤銷,設立萬州區,同時設立萬州移民開發區,開縣由萬州移民開發區代管。2000年7月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開縣由重慶市直管。2016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開縣撤縣設區,1800年的直縣歷史結束。
【地理位置】 開州區介于北緯30° 49′ 30″~31 ° 41 ′ 30 ″與東經107 ° 55 ′ 48 ″~108° 54′之間,屬國際東7時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北鄰城口、東鄰巫溪、云陽,南接萬州,西與四川省宣漢、開江兩縣接壤,區政府駐地離重慶市政府駐地280公里。
【地質地貌】 開州區是四川盆地東部臺區的一部分,地層發育和地勢起伏與四川盆地的地質發展歷史密切相關。開州區北部形成大巴山背斜,南部褶皺成東北西南走向的近乎平行的雁列式嶺谷,形成溫泉背斜——江里向斜——浦里向斜——鐵峰背斜。在各個時期的造山運動及水侵蝕切割下,形成境內山地、丘陵、平原3種地貌類型、7個地貌單位、8級地形面。山地占63%,丘陵占31%,平壩占6%,大體是“六山三丘一分壩”。地勢由東北向西南逐漸降低。北部屬大巴山南坡的深丘中山山地,最高處白泉鄉一字梁橫豬槽主峰海拔2626米;南部三里河谷沿岸海拔較低,最低處渠口鎮界云陽的小江水面,海拔134米;相對高差2492米。
【氣候特點】 開州區處于四川盆地東部溫和高溫區內。三里河谷淺丘平壩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北部大巴山支脈1000米以上的山地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6℃。開州區幅員遼闊,地形復雜,隨海拔高度引起的氣溫立體差異十分明顯。盛夏季節,城區平壩地區酷暑難耐,氣溫高達40℃左右;而北部高山則涼爽如秋,白日穿夾衣,晚蓋薄棉被。開州區年降水1728.1毫米左右,特點是雨季長、雨日多、降水豐富。開州區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夏季最長;氣候溫熱,無霜期長;降水豐富,多水旱風雹災害。
【山脈河流】 北部一字梁系大巴山支脈,為開州區、城口界山;再伸支脈觀面山,為開州區與宣漢界山;又伸支脈界梁于巖水、關面等鄉,為開州區與巫溪界山;西南中部南山山脈源于梁平縣,為南河與浦里河界山;南緣有鐵鋒山脈,為開州區與萬州界山;東有金峰嶺,為開州區與云陽界山;中部有九龍山、大慈山,為坪狀臺地。開州區境內河流為小江水系,因地勢北高南低,四周皆山,中部低平,千溪萬壑呈向心狀匯成東河、南河、桃溪河、浦里河。東河、南河在城區匯為小江(彭溪河)。南流至渠口鎮納浦里河匯入,再南流至云陽新縣城注入長江。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后,境內已形成庫區最大的內陸湖——漢豐湖。5條河流在境內總長度355.3千米,平均地表徑流深715.7毫米,年徑流量29.23億立方米,區間分布不均。地下水總量4.77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1.2萬千瓦,技術可開發利用量29.3萬千瓦,已開發利用11.26萬千瓦。
【環境質量】 反饋問題立行立改。第一輪中央、市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年度整改任務扎實推進,鐵峰山國家森林公園違建整改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污染防治力度加大。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富有成效。新建城鎮污水管網243公里,完工10個場鎮雨污分流,城區污水處理廠三期投運,轄區流域水質總體保持Ⅲ類。推進30個村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淘汰燒結磚瓦輪窯等落后產能,萬元GDP能耗下降3.3%。生態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彰顯比較優勢。營造林3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5.9%。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661名河長、120名護漁員、1178名林長守護著每一條河流、每一片林區。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53天,列29區第一名。漢豐湖被評為重慶美麗河湖,漢豐湖消落帶生態系統修復入選全市首屆生態保護修復十大案例。小江流域獲批全國第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18個試點之一。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已成綠色發展新動能。全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7%,城區環境噪音平均值52.2分貝,城區大氣細顆粒物年日均值2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12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日均值23微克/立方米。
【自然資源】 全區幅員面積3963.52平方公里,年末耕地保有量穩定在121.3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穩定在90.78萬畝,耕地綜合質量等級提高到5.08。礦產資源有鐵、銅、鉛、鋅、石膏、大理石等20多種,其中以煤和天然氣的儲量最為豐富。煤礦資源儲量2億噸、水資源總量48.09億立方米,天然氣儲量2600億立方米,屬國家級大氣田,年采氣量超過10億立方米。木香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2%以上。土特產品水竹涼席、龍珠茶、香綢扇,被稱為“開州三絕”。柑橘種植面積30.6萬畝、產量30.02萬噸,“開州春橙”獲中國馳名商標,木香、玄胡為國家級生產基地。
【旅游資源】 開州區是生態休閑旅游的好去處,自然景觀以峽、谷、山、水、林、泉最為突出,雪寶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重慶市唯一一個沒被破壞和開發的處女地,5萬余畝的雪寶山草甸是目前中國南方最大、最原始、保存最好的亞高山草甸;開州城區是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休閑小城、重慶市首批生態園林城市,城內漢豐湖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而形成的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人工湖,水域面積14.8平方公里;劉伯承同志紀念館及故居是國家4A級景區,已納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及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是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盛山公園藝術長廊被譽為巴渝第一長廊,南雅大佛寺被譽為渝東第一大佛。
【人口、民族、宗教】 年末,全區轄8個街道、27個鎮、5個鄉,535個村(社區)。區政府駐地漢豐街道開州大道。全區戶籍人口166.9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4.05萬人,鄉村人口102.87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8.37%。當年實際人口出生率5.07‰,人口自然增長率-0.49‰。年末常住人口120.4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2.1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1.61%。全區共有37個少數民族4236人,宗教活動場所26個,信教人數1504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