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縣情概覽
【地理環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簡稱彭水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處武陵山區,居烏江下游。地處北緯28°57′—29°50′、東經107°48′—108°35′之間,東西寬77.88千米,南北長96.40千米,轄區面積3903.79平方千米。北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東連重慶黔江區,東南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鄰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連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西連武隆區,西北與豐都縣接壤。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公路、319國道穿境而過。截至2018年年底,彭水自治縣轄3街道18鎮18鄉,有常住人口48.85萬人(戶籍人口70.15萬人)。有漢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個民族,是重慶市唯一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彭水自治縣為中國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勝地,獲得過“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縣”“中華蜜蜂之鄉”“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歷史沿革】
彭水商周春秋屬巴,戰國屬楚黔中郡,秦統一后延續之。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置涪陵縣,治所今郁山鎮。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歷五百余年,縣域隸屬屢變。隋開皇十三年(593年)置彭水縣,因今郁江古稱彭水,縣以江得名,治所今郁山鎮,屬黔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黔安郡置黔州。至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西部增置黔中道,為全國十五道之一,彭水為道、州、縣三級治所駐地,除轄彭水、黔江等六縣外,還統領數十羈縻州,其界北到今湖北建始,東到今湖南沅陵,南到今廣西凌云,西到今貴州畢節,面積約29萬平方千米。宋紹定元年(1228年),彭水隸屬紹慶府(路),治所今紹慶街道,歷143年,中經元,至明洪武四年(1371年)紹慶府廢后,彭水隸屬新置重慶府。清乾隆元年(1736年),彭水改屬酉陽直隸州。民國后,先屬東川道,繼屬四川省,民國24年(1935年)隸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查區。1949年11月16日,國民黨政權在彭水的統治結束。1950年1月,彭水屬川東行署涪陵專區。1952年9月,屬四川省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次年11月10日正式掛牌成立,隸屬四川省涪陵地區。1988年5月,改隸黔江地區。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彭水隸屬重慶市。自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置涪陵縣(治所今郁山鎮)至今,彭水建縣歷兩千余年,更屢次成為道、州、縣治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西南版圖的一方要地。
【經濟發展】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0.11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4741元。新培育限額以上商貿企業25家,會展經濟拉動消費18.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82億元,實施110個重點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7.81億元。彭水工業園區入駐實體企業43家,工業企業技改投資比重達30%,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2億元?!盁?、薯、藥、林、畜、蔬”等生態農業穩定發展,紅薯全產業鏈年產值達6億元,前胡種植面積位居全國前列,退耕還林產業基地規模位居全市第一,蜜蜂保有量位居全市第二。率先建成“畜牧生產溯源大數據”平臺,“世界苗鄉·彭水趕場”公眾號影響擴大,農村電商服務站點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生態資源】
彭水是重慶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縣”,也是重慶市森林資源大縣之一,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57%,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95.6%,境內山勢險峻,峽谷幽深,溪河遍及,水系發達,烏江、郁江彭水段水質分別達III類、I類標準,城市水質指數位居全市第一。彭水自治縣圍繞“世界苗鄉、養心彭水”“中國愛情治愈圣地”品牌,依托“民族、生態、文化”三大優勢,大力實施全域旅游和“旅游+”發展戰略,連續舉辦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暨中國·彭水水上運動大賽、渝東南生態民族旅游文化節,打造了烏江畫廊、阿依河、摩圍山、蚩尤九黎城4個國家AAAA級風景區和郁山古鎮、鞍子苗寨、周家寨等眾多精品景區,萬足鎮獲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首批試點,長生、巖東、平安、大同等地鄉村旅游蓬勃興起,“步步皆景、處處宜游”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基本形成,獲“中國最佳文化休閑旅游縣”“全國十大新興旅游目的地”“中國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勝地”“重慶市十強宜游區縣”“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
【文化民俗】
彭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且獨具特色,是鹽丹文化發祥地、黔中文化誕生地,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詩詞之鄉。郁山飛水鹽井懸壁飛流,常年不絕,中井壩鹽業遺址被列入“十二五”時期重慶市考古十大發現,警世寓言“黔驢技窮”發源彭水流傳至今。非物質文化遺產《鞍子苗歌》《諸佛盤歌》《梅子山歌》等傳統音樂音型獨特、曲調優美,《踩花山》《高臺獅舞》《鐵炮火龍》《玩?!返葌鹘y舞蹈諧美歡快、原汁原味。白居易、劉禹錫、黃庭堅等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千古佳作,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書寫革命人生。
彭水有著獨特的民風民俗,傳統民居講究依山而建、條石青瓦、吊腳飛檐、雕梁畫棟、柱礎講究,“火鋪”“草凳”“鼎罐飯”是苗家的標配,勞作有“號子”“鑼鼓”助興,男女青年“盤歌”傳情,姑娘“哭嫁”,居喪“唱孝歌、敲道場”等風俗習慣至今保留。飲食方面,“雞豆花”“郁山三香”“燒白”“搟酥餅”等傳統美食承載歷史記憶,講述著彭水古老的故事。此外,還有烏江魚、野生大腳菌、灰豆腐、心肺米粉、蕎面豆花、都卷子......完美展現著彭水山、水、情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