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
    區縣情概覽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縣情概覽

    來源: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發布時間:2020-05-21 00:00    閱讀數: 4606

    地理石柱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長江南岸,地跨北緯29°39′~30°32′,東經107°59′~108°34′之間。東鄰湖北省利川市,南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接萬州區??h境南北長98.30千米,東西寬56.20千米,總面積3014.06平方千米。長江由西向東流經縣境22千米。境內方斗山、七曜山兩大山脈近乎平行縱貫全境,形成“兩山夾一槽”的地貌特征;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起伏狀下降;屬亞勢帶欠濕潤季風環流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宜種性強,海拔高程119米至1934.10米。

    【歷史沿革】石柱之地,古為《禹貢》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時屬巴國“南極黔涪”領地。戰國時期先后分屬楚黔中地、秦黔中郡。秦至東漢年間以七曜山為界分屬巴郡、黔中郡和臨江縣(今忠縣)、涪陵縣(今彭水縣)。三國至十六國成(漢)時期屬涪陵郡之涪陵縣。南北朝至北周分屬巴郡(今重慶)、臨江郡之臨江縣(今忠縣)。武帝保定初屬南都郡之源陽縣[建德四年改名懷德郡武寧縣(今萬州武陵鎮)]直至隋代。

    石柱自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萬州)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至2017年已有1398年。其間: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馬定虎奉詔入川,征服當地土著,受封石砫安撫使,在南賓縣水車壩(今石柱縣悅崍鎮古城壩),設立軍事機構石砫安撫司節制九溪十八峒(取其境內石潼關、駐蒲關而名石砫)。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裁南賓縣,部分縣地并入豐都縣,編南賓里。其余縣地歸石砫宣撫司管轄,隸重慶衛。自此石砫宣撫司始理民事,統掌行政、軍事之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二十八日,升為石砫直隸廳,直隸四川省,明令“宣慰使改授土通判,不許干預民事”。民國二年(1913年)改石砫廳為石砫縣,設縣知事公署,隸川東道(三年改為東川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隸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酉陽)。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一月改隸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萬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砫縣隸四川省涪陵專區。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批準改石砫縣為石柱縣。1983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準改石砫縣為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后隸四川省、重慶市黔江地區(開發區),2000年7月直隸重慶市。

    【人口】2018年末全縣戶籍總數19.48萬人,總人口54.86萬人,常住人口37.8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6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43.94%。公安戶籍口徑出生人口5950人,出生率10.85‰,死亡人口3660人,死亡率6.67‰,人口自然增長率4.18‰;計劃生育戶籍口徑總人口548343人,居住口徑常住人口379899人,戶籍口徑、居住口徑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為3.31‰、3.28‰。全縣除土家族、漢族外,尚有苗族、回族、朝鮮族等27個少數民族居住境內。

    【行政區劃】2018年縣轄西沱、黃水、悅崍、臨溪、馬武、沙子、王場、沿溪、龍沙、魚池、三河、大歇、橋頭、萬朝、冷水、黃鶴、楓木等17個鎮,黎場、三星、六塘、三益、王家、河嘴、石家、中益、洗新、龍潭、新樂、金鈴等13個鄉,南賓、萬安、下路3個街道,207個村、35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91個村民小組、166個社區居民小組。

    2018年,全縣縣級黨政群機構49個(含縣委、縣政府信訪辦公室)。

    【石柱物產】石柱縣地中山、低山、丘陵兼而有之,各種物產、礦產資源豐富。全縣面積301406.13公頃,其中耕地56389.23公頃,園地5059.36公頃,林地184269.53公頃,草地26274.13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9342.4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3430.76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927.7公頃,其他土地10712.95公頃。石灰、石英砂巖、鉛鋅、原煤、天然氣儲量分別為200億噸、1.37億噸、167.6萬噸、1.61億噸、155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0.95萬千瓦,頗具開發價值。石柱是聞名全國的“黃連之鄉”,黃連遠銷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綠色食品莼菜出口日本等國,是全國莼菜種植大縣;辣椒產業紅紅火火,是全國辣椒生產百強縣、中國“辣椒之鄉”;畜產品宏達牌豬鬃暢銷印度等南亞及東南亞各國。

    【經濟社會】2018年,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各族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轉型康養、綠色崛起”發展主題,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改革促發展為抓手,多措并舉推動各項工作,實現經濟社會穩中向好的全面發展。

    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75.97億元,可比價較2017年增長4.7%(以下所有增減均是與2017年進行比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6486元,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38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74.88億元,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76.71億元,增長7.2%。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48.60億元,可比價值增長1.8%。三次產業對地區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5.3%、19.2%和65.5%。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9:42.6:43.5。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99.77億元,增長4.7%,占全縣經濟的56.7%。旅游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8.4%?!按罂叼B”經濟占GDP比重達47.8%。

    全縣轄區內財政總收入23.26億元,同比增長3.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5億元,同口徑下降18.4%。全縣財政支出62.19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公共財政支出51.17億元,同比增長1.1%,教育、醫療衛生、一般公共服務分別支出10.6億元、5.54億元和4.74億元,分別增長0.7%、7.9%和3.2%。

    全縣完成稅收收入13.19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民營經濟稅收收入8.7億元,增長14.6%,占全縣稅收比重的65.9%。

    全縣實現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38.06億元,增長9.5%(可比增長5.5%)。糧食總產量22.17萬噸,較上年減少0.37萬噸,減產1.6%。肉類總產量2.56萬噸,較上年增長2%;水產品0.4萬噸,增長5.6%。

    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85所,其中職業高中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91所。在校學生62484人,專任教師4650人。全年各類學校畢業生16584人,其中普高畢業生4118人,被各類大學錄取大學新生3661人。

    全年新增文化設施面積9.15萬平方米,按照“七個一”標準建成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94個;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100%。

    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6個(不含個體診所、衛生室),實有病床3674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489人,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4.54人。

    全縣公共體育設施面積達79.25萬平方米,每萬人公共設施面積達2萬平方米。

    全年實現6.02萬人穩定脫貧。14個深度貧困村(不含中益鄉坪壩村)全部實現“建八有”“解八難”。15個貧困村脫貧銷號,累計實現全縣85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銷號。新增城鎮就業5680人,返鄉農民工創業人數8200人。易地扶貧搬遷280戶1000人。救貧救濟醫療基金累計救助21.74萬人次5734.48萬元,按時足額兌現農村移民后扶直補5669人85.2萬元。經重慶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委托重慶市社科院組織人員對全縣實地評估檢查結果顯示:石柱縣綜合貧困發生率為0.87%,低于3%;未發現錯退、漏評現象;群眾認可度為97.91%,高于90%,符合貧困縣退出標準。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86億元,同中徑增長13%。

    全年共接待旅客106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64.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2%、51.6%。

    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8元,增長10.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84元,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5元,增長9.3%。


    国产大学生三级在线视频|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尤勿视频|{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亚洲 日韩 欧美 综合 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