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縣縣情概覽
【地理】石柱縣位于重慶市東部、長江南岸、三峽庫區腹心地,地處北緯29°39′~30°32′、東經107°59′~108°34′之間。東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鄰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西南靠豐都縣,西北連忠縣,北與萬州區接壤。最高海拔1934.1米,最低海拔119米??偯娣e3014.0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5.63萬公頃。2021年末,戶籍人口54.61萬,人口自然增長率0.93‰。轄33個鄉鎮(街道)??h政府駐南賓街道。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81.07%,集武陵山區、三峽庫區、革命老區、民族地區于一體。
【歷史沿革】 石柱之地,古為《禹貢》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時屬巴國“南極黔涪”領地。戰國時期先后分屬楚黔中地、秦黔中郡。秦至東漢年間以七曜山為界分屬巴郡、黔中郡和臨江縣(今忠縣)、涪陵縣(今彭水縣)。三國至十六國成(漢)時期屬涪陵郡之涪陵縣。南北朝至北周分屬巴郡(今重慶)、臨江郡之臨江縣(今忠縣)。武帝保定初屬南都郡之源陽縣[建德四年改名懷德郡武寧縣(今萬州武陵鎮)]直至隋代。
石柱自唐武德二年(619年)分浦州(今萬州)之武寧縣西界地置南賓縣,至2017年已有1398年。其間: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馬定虎奉詔入川,征服當地土著,受封石砫安撫使,在南賓縣水車壩(今石柱縣悅崍鎮古城壩),設立軍事機構石砫安撫司節制九溪十八峒(取其境內石潼關、駐蒲關而名石砫)。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裁南賓縣,部分縣地并入豐都縣,編南賓里。其余縣地歸石砫宣撫司管轄,隸重慶衛。自此石砫宣撫司始理民事,統掌行政、軍事之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九月二十八日,升為石砫直隸廳,直隸四川省,明令“宣慰使改授土通判,不許干預民事”。民國二年(1913年)改石砫廳為石砫縣,設縣知事公署,隸川東道(三年改為東川道)。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隸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酉陽)。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一月改隸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署址萬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石砫縣隸四川省涪陵專區。1959年6月16日,國務院批準改石砫縣為石柱縣。1983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準改石柱縣為石柱土家族自治縣。1988年6月至2000年6月先后隸四川省、重慶市黔江地區(開發區),2000年7月直隸重慶市。
【人口】2021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19.23萬戶,總人口54.61萬人,其中男性28.20萬人,女性26.4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79(以女性為100)。年末常住人口38.8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83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8.84%,比上年提高0.95個百分點。公安戶籍口徑出生人口4013人,出生率7.34‰,死亡人口3505人,死亡率6.4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3‰。全縣除漢族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朝鮮族等28個少數民族居住境內。
【行政區劃】2021年縣轄西沱、黃水、悅崍、臨溪、馬武、沙子、王場、沿溪、龍沙、魚池、三河、大歇、橋頭、萬朝、冷水、黃鶴、楓木等17個鎮,黎場、三星、六塘、三益、王家、河嘴、石家、中益、洗新、龍潭、新樂、金鈴、金竹等13個鄉,南賓、萬安、下路3個街道,204個村、3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84個村民小組、179個社區居民小組。
2021年,全縣縣級黨政群機構54個。
【石柱物產】 石柱縣自然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7.3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2.7%,擁有“重慶最美草地”千野草場、“重慶最美森林”大風堡原始森林等優質生態旅游資源;高等維管束植物2182種,國家級珍稀瀕危及重點保護植物41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88種,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51種。榮獲中國避暑養生休閑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國最美生態康養旅游目的地、中國氣候旅游目的地、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稱號。
石柱縣農特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石柱黃連、石柱莼菜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石柱辣椒、石柱蜂蜜被認定為重慶市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是中國黃連之鄉、中國辣椒之鄉、中華蜜蜂之鄉和中國最大的莼菜生產基地。
石柱縣人文歷史厚重,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西沱鎮、佛教勝地千年古剎銀杏堂、明末巾幗英雄秦良玉陵園、千古之謎巖棺墓葬群、三根樹革命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是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和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啰兒調”的發源地,孕育形成了土家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巴鹽古道文化、紅色文化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
【經濟社會】 2021年,全縣廣大干群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親臨石柱視察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契機,奮力開啟“十四五”新局面,小康社會全面建成、脫貧攻堅如期打贏、民生保障堅強有力、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2021年,石柱縣地區生產總值186.54億元,比2020年增長7.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86億元、增長8.70%;第二產業增加值43.25億元、增長4.70%;第三產業增加值109.43億元、增長8.8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8.1:23.2:5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8004元。財政總收入24.57億元、下降1.90%;地方財政收入16.61億元、下降12.6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83億元、增長5.90%。全年地方財政支出58.84億元、下降18.1%。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80億元、增長8.2%。其中,農業產值38.46億元;林業產值2.25億元;牧業產值10.61億元;漁業產值1.92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6億元。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4.24億元、增長8.7%。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44426.67公頃、增長0.70%。糧食總產量22.35萬噸、增產1.5%。其中,稻谷產量8.36萬噸、增產1.5%;玉米產量5.50萬噸、增產2.3%;薯類產量7.92萬噸、增產0.9%;油料產量0.70萬噸、增產6.1%;煙葉產量0.30萬噸、減產17.0%;蔬菜產量50.01萬噸、增產5.8%;肉類2.81萬噸、增長16.10%;年末生豬存欄14.83萬頭、增長7%,生豬出欄24.82萬頭、增長17.70%。新建、續建有機農業示范基地41個,新增“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2個、綠色食品認證8個,新評定市級名牌農產品9個。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5.25億元、增長16.2%。其中,輕工業產值28.80億元、增長61.5%;重工業產值46.45億元、下降1.0%。工業增加值28.00億元、增長7.5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4%。工業銷售產值75.08億元、增長16.1%。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0.23億元、下降66.8%。新培育規上企業10家。新簽約工業項目18個,合同引資157.2億元。成功創建“重慶市康養消費品產業園”。
建筑業增加值15.25億元、下降0.60%。具有資質等級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47家。注冊地建筑企業建筑業總產值18.61億元、增長32.60%。在建房地產開發項目26個,總面積約140萬平米,商品房銷售面積54.54萬平方米、增長3.20%。
交通運輸貨運量723萬噸,貨運周轉量67578萬噸千米。其中,公路貨運量719萬噸,公路貨運周轉量67005萬噸千米??瓦\量594.19萬人、下降13.50%;客運周轉量(不含鐵路運輸)22507萬人千米、下降13.80%。公路通車里程5557千米。郵政業務總量1.17億元、增長8.40%。電信業務總量2.66億元、增長3.1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60億元、下降18.40%。其中,工業投資13.05億元、下降38.30%;基礎設施投資45.47億元、下降31.9%;民間投資20.88億元、下降29.70%;房地產開發投資27.57億元、下降3.60%。
消費品零售總額97.38億元、增長17.7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5.24億元、增長1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2.14億元、增長19.20%。按消費類型統計,批發零售業零售額81.11億元、增長18.30%;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6.27億元、增長14.90%。直接出口權企業100家,貨物進出口總額23.43億元、增長39.60%。其中,出口額1800萬元、下降32.70%;進口額32.25億元、增長40.50%。接待游客1715萬人次、增長6.10%;旅游綜合收人127.80億元、增長6.70%?!皣译娮由虅者M農村綜合示范升級版”通過中期評估,成功創建市級農商互聯示范縣,電商交易額38.2億元、增長14%。
【社會發展】
全縣有市級研發機構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科技型企業220家,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23.54億元。受理專利申請149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6件;獲得專利授權342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7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3.7件。出臺支持科技創新28條政策措施,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0.9%。
各級各類學校151所。其中,中等職業學校2所、普通中學20所、普通小學47所、幼兒園8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高中招生4687人,在校生13483人,畢業生3749人,專任教師847人;普通初中招生5177人,在校生17021人,畢業生6396人,專任教師1503人;普通小學招生4082人,在校生27219人,畢業生5122人,專任教師2317人。公辦幼兒園占比達到60%,學前教育普惠率達到91.3%。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入學率、鞏固率保持100%。
體育場(館)2個、縣融媒體綜合頻道1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3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42個、文圖分館34個、農村廣播終端1678個。人均公共體育設施面積2.19平方米,體育彩票銷售總額1.74億元,募集公益金1800萬余元。建成鄉情陳列館5個,培育群眾文化活動品牌3個,創作鄉村文藝作品500余件,開展惠民電影放映3448場次,實施流動文化服務進村1000場??h文化館獲評國家一級館?!肚亓加瘛烦蔀槿形ㄒ蝗脒x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劇目。黃水鐵人三項公開賽升級為國家A級賽事。成功舉辦2021中國原生民歌節石柱縣展演。
市屬三級康復醫院1家、國家二級甲等綜合醫院1家、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院1家、鄉鎮衛生院3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村衛生室213個、民營醫療機構7家(其中中醫類別1個),個體診所和醫務室97個;住院床位3834張,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床位8.76張;衛生人員3561人,衛生技術人員3052人,執業(助理)醫師1332人,注冊護士1895人,每千常住人口衛生人員9.15人、衛生技術人員7.85人、執業(助理)醫師3.42人、注冊護士4.87人,每萬名常住居民擁有全科醫生4.7人。
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35元、增長9.50%。城鄉收入比由上年的2.41:1調整優化為2.36:1。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320元、增長13.40%。居民恩格爾系數33.70%、下降0.1個百分點。
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37萬人、下降3.9%,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3.12萬人、下降1.5%,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4.61萬人、下降1.7%。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63萬人、增長3.7%;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33萬人、增長8.5%;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08萬人、增長4.0%;失業保險人數參保2.94萬人、增長0.2%。落實就業補助資金2461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5億元,開發公益性崗位4216個,新增城鎮就業超過4000人。
“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成果持續鞏固。脫貧群眾實現穩定增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000元、增長10%。整合安排財政涉農資金7.47億元,實施項目702個。爭取各類幫扶資金1.2億元。建立鄉村振興領導體系、工作體系,制定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十四五”規劃,出臺鄉村振興27條政策舉措,以橋頭鎮為代表的“1+3+9”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格局基本形成,以中益鄉為重點的鄉村振興示范帶、以西沱鎮為中心的沿江鄉村振興示范片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改造老舊小區9個、棚戶區1.2萬平方米。建成城市公園2個、地下人行通道3處。治理坡坎崖4萬平方米。實施街頭綠地提質項目8個,新增綠地面積8萬平方米。新建“四好農村路”235公里,實施“安保工程”100公里。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53處。新增市級傳統村落4個。
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河流出境斷面水質達標。土壤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完成營造林15.66萬畝、退耕還林整改提升16.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39.8平方公里。完成長江流域石柱段漁民退捕上岸任務。大唐火電成功創建市級“能效領跑者”。淘汰老舊柴油車216輛,投放新能源公交車20輛。建成市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13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耗量11.53萬噸標煤(不含大唐火電)、下降9.40%。
持續抓好疫情防控,圓滿完成疫苗接種階段性任務,全年無新增病例,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強化財稅金融平穩運行。常態化抓好安全監管“十條措施”,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得到有效控制。打好防汛抗旱“兩線作戰”硬仗,防范應對區域性暴雨7次、洪澇災害15次,防災救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深入推進“全民反詐”專項行動,打掉電信詐騙犯罪團伙16個。刑事案件發生率下降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