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區情概覽
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萬盛經開區)位于重慶市南部,渝黔兩省市交界地帶,距重慶主城區73千米,北面、東面與南川區接壤,南面與貴州省桐梓縣相連,介于北緯28°44′~29°07′、東經106°45′~107°03′,南北最長41千米,東西最寬23千米,面積565.58平方千米。2018年年末,轄2個街道(萬盛、東林)、8個鎮(萬東、南桐、青年、關壩、叢林、金橋、石林、黑山),42個社區、57個行政村;總人口266748人、100820戶;總人口中有漢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壯族等3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以苗族為主。
萬盛經開區地勢東高西低,山脈南北伸展;最高點黑山鎮獅子槽東側峰頂(海拔1973米),最低點南桐鎮溫塘孝子河出境處河床(海拔265米),垂直高差1708米;主要地貌為山地,東部、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部、中部和西部多為海拔500米~800米低山,其間有300米~500米的山丘及山間平壩。區境無較大河流分布,河流多為源短流小的山間小溪河,流域面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孝子河等13條。區境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煤、硫鐵礦、石灰巖等,煤炭為主要礦產資源。
萬盛經開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降雨豐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冬暖春早,初夏多雨,夏熱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季云多日照少,山區立體氣候明顯。2018年年平均氣溫17.0℃,較歷年(1981—2010年,下同)平均氣溫偏低1.2℃;年極端最高氣溫39.0℃,年極端最低氣溫-1.4℃;年總降水量1333.4毫米,與歷年平均降水量相比略偏多4.9%;年總日照時數為1165.4小時,與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相比略偏多5.0%。
萬盛經開區設立于2011年10月,實行“經開區+行政區”體制,享有國家級開發區各類優惠政策,垂直疊加西部大開發、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國家資源型城市轉型、老工業基地改造四大優惠政策,平面整合重慶兩江新區、保稅港區等全市八大開發區各項政策,是中國西南地區面積最大、渝南黔北地區唯一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唯一的國家資源型城市旅游轉型發展試點區。
萬盛是一座工業城市。境內工業已有170多年歷史,曾是“三線建設”時期兵工重鎮。工業傳統優勢產業為煤電化工、新型材料、裝備制造,新興產業為醫藥健康、電子信息、通用航空,正加快建設重慶市煤電化工基地、西南地區玻璃新型材料示范基地、重慶市鎂產業基地。
萬盛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它是全國唯一的國家資源型城市旅游經濟轉型試點區,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國家級旅游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主要景區有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黑山谷及龍鱗石海景區,網紅“打卡”地——夢幻奧陶紀景區。境內有中華民國航空委員會第二飛機制造廠遺址,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國家項目1項、重慶市項目12項、區級項目41項。
萬盛是一座運動城市。它是中國羽毛球之鄉、國家羽毛球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是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研制工作聯系城市、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中國首個定向運動訓練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全國極限運動基地、全國運動健康城市、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區。
2018年,萬盛先后獲得“綠色亞太2018環保成就獎”、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等榮譽,承辦首屆中國藥品安全技術大會、全市安全宣傳工作暨安全文化建設現場會、全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現場會、全市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等國家、市級重大會議活動;在2017年度全國262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績效考核中名列第4位,并在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作大會發言。
2018年,萬盛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08億元,比2017年增長6%,增速與全市水平持平。全區農業總產值14.32億元、增長5.8%,農業增加值9.78億元、增長2.7%。工業總產值191.84億元、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增速高于全市5.8個百分點,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7.3%、利稅增長15.3%。固定資產投資83.48億元,增長12.4%,全市排名第11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85億元,增長7.6%,呈現逐季回暖態勢。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02億元,同口徑增長6.7%。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7573元、14458元,同比分別增長8.3%、8.4%。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37.7%,對GDP的貢獻率為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