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縣情概覽
一、建置沿革 巫山之名,最早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據《說文解字》記載:“靈,巫也,以玉事神”。故推斷認為靈山即巫山。上古唐堯時代,巫山以巫咸得名。明代楊慎在其《藝林伐山》中寫道:“巫咸以鴻術為帝堯醫師,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封于是山,因以為名”。虞夏之時,巫山屬荊、梁二州。巫山境域為倏氏部落。后隨巫(溪)鹽沿大寧河通長江外銷,巫山百谷所聚,逐步形成巫臷小國,縣境即是所屬地。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巫山為庸國之地。庸國是一個臣服于商王朝的較大的方國,其立國之地在今湖北省西北部與重慶巫山、巫溪接壤的竹溪、竹山一帶。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27年~前782年)熊摯之子建立夔子國(系楚國附屬)。巫山曾一度成為夔子國的建都之地,后來為北面庸國所逼,才東遷秭歸。從西周周宣王時代到春秋中葉,巫山地區一直屬夔子國管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634年),夔子國因不祭祀楚國的祖先祝融,楚王派令尹成得臣、司馬子西滅夔,縣境隨之歸楚。公元前611年,楚聯合巴、秦,滅掉庸國以后,即在巫山設置巫郡,系楚國西陲門戶。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國派蜀守張若伐楚,攻巫郡。又命白起突襲楚國郢都(今江陵),燒夷陵(今宜昌),截斷楚國對巫郡援救,遂奪取巫郡及江南之地,置黔中郡,巫郡以縣隸屬秦國(治今大昌鎮),后改屬南郡。以巫名縣,自此開始。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主荊州,改臨江郡為宜都郡(治今宜昌市),析巫縣置北井縣,與巫縣同屬宜都。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置建平郡,郡治設在巫城。西晉泰始泰始五年(269年),分巫、秭歸置建始、泰昌二縣(一說晉初置泰昌),同時以巫、北井、泰昌、建始4縣置建平都尉(治巫縣)。咸寧元年(275年),改都尉為郡,于是吳、晉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280年),吳亡,兩建平郡合并,仍名建平郡(治巫城),巫縣由大昌移治江岸,與郡合一。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統縣。開皇三年(583年),罷建平郡,巫縣直隸信州(治今奉節縣),此時巫縣加“山”字,巫山縣名自此始。大昌仍置,余縣皆廢。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隋巴東郡為信州;二年(619年),改信州為夔州,仍置總管府;貞觀十四年(640年,改為夔州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易都督府為云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夔州。巫山縣皆屬。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以夔州大昌縣鹽泉所建為大寧監(治今巫溪縣);端拱元年(988年),大昌縣自夔州改屬大寧監。是時,巫山縣隸屬夔州路。嘉定八年(1215年),大昌縣移治今大昌鎮。元王朝廢軍、監制,改為州縣,巫山縣直屬夔州路。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升大寧監為州,大昌縣并入大寧州,亦屬夔州路。明代廢路改府,省州改縣,巫山隸屬夔州府。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大昌縣自大寧州析出復置。并于邊地設當陽鎮巡檢司(治今當陽鄉)。清初,襲明制。由于連年戰爭,大昌縣因錢糧無幾,縣民寥寥,已不成治??滴蹙拍辏?670年)八月,省大昌縣并入巫山,隸屬夔州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民國2年(1913年),袁世凱為恢復帝制作準備,廢省改道,以道統縣,全川劃為七道,巫山縣隸屬川東道(旋為東川道)。之后,軍閥割據,道已名存實亡。民國24年(1935年),蔣介石主持川政,設四川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區制,巫山縣隸屬第九行政督察區萬縣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四川劃為四個行署區,巫山縣隸屬川東行署區萬縣專區。1953年,四川撤銷行署區,成立四川省。1968年10月,改四川省萬縣專署為萬縣地區行署,巫山縣隨屬。1997年6月,重慶直轄市掛牌成立,巫山縣隸屬至今。
二、地理位置 巫山縣位于重慶直轄市的東部邊緣,地處長江三峽腹心地帶。東鄰湖北省巴東縣,南接湖北省建始縣,西抵重慶市奉節縣,北依重慶市巫溪縣和湖北省神農架林區。全境幅員面積2958.21平方公里,跨越東經109°33′~110°11′、北緯30°45′~31°28′。
三、地質地貌 縣境地處大巴山弧、渝東褶皺帶、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三大構造單元的結合部,地質構造復雜。地勢南北高而中間低。3個中山區與3個條狀低山區相間排列,丘陵平壩散布其間。山勢陡峭,群峰競秀,溪河密布,侵蝕強烈,形成峽谷幽深,巖溶發育,中低山多,丘陵平壩少的地貌??h境最高點為大巴山南坡的太平山,海拔2680米;最低點為培石長江邊,海拔175米。
四、山脈水系 縣境系大巴山、巫山、七曜山三大山脈交接部。巫山山脈矗立東南,為川鄂界山;大巴山山脈亙峙北部,縣境部分為其南坡;七曜山山脈橫亙中部(長江北岸)。三大山脈在縣境相會,構成“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田野縱橫千嶂里,人煙錯雜半山中”的地貌景觀。山地總面積97%以上,其中,中山約60%、低山約36%、丘陵平壩4%??h河流,統屬長江水系。長江自西向東,橫切縣境中部,支流發育。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條,54條溪流呈樹枝狀遍布全境。全縣水域總面積88.28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2.98%。河流徑流總量67.75億立方米,其中,縣內徑流總量19.97億立方米,按流域平差改正和粗略還原計算后的天然河川多年平均徑流量20.43億立方米。
五、氣候特點 巫山縣地處亞熱帶濕潤區,境內春天氣候回春早,但不穩定,常出現低溫陰雨及寒潮;夏季長,氣溫高,降水多而集中,常有暴雨,間有洪澇,且多伏旱;秋季氣溫下降快,常陰雨綿綿;冬季短,氣候溫和而少霜雪。全年一般春季74天,夏季138天,秋季76天,冬季77天;無霜期305天。具有亞熱帶季風性暖濕氣候特征。境內氣候要素水平差異小,低山河谷地域年均氣溫,自東向西,自南向北每距100米,溫差在0.0014℃以內。垂直差異十分明顯。海拔每增高100米,年均氣溫遞減0.66℃,年降水量遞增55毫米,≥10℃積溫遞減237℃,無霜期遞減10天左右,構成顯著的立體氣候特征。
六、自然資源 巫山縣因其獨特的群峰連綿,高山峽谷的自然、地理環境,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植物。巫山縣有植物為生產利用者近1000個品種。糧食作物以玉米、洋芋、紅苕為主;食用油料以芝麻、油菜為主;蔬菜以葉菜、瓜類、豆類為主;綠肥以豆類為主;木本油料以木卷子、油桐為主;林木以松、柏、落葉櫟、紅樺為主;水果類以李子、柑橘、梨、桃、杏、柿、棗為主;藥材以黃連、黨參、銀花、淫羊藿、牛膝、桔梗、杜仲、原樸、貝母、獨活、天麻為主;野生飼草以禾本科、豆科、菊科為主。野生動物。巫山縣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金絲猴、鬣羚、牛羚、白唇鹿;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鴛鴦、大鯢、紅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綠尾虹雉;國家三類保護動物:獼猴、穿山甲、水獺、大靈貓、小靈貓、猞猁、獐、馬鹿、斑羚、白冠長毛雉、紅腹錦雞。土壤、礦藏。全縣土壤有7個土類,以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黃壤土、石灰巖土、山地黃棕壤土、山地棕壤為主。已發現礦產有煤、石灰石、磷、鐵、銅。其中煤炭分布廣泛,儲量1.5億噸,煤質為低硫低灰和中硫中灰無煙煤;石灰石分布極為廣泛,約占全縣幅員面積60%,總儲量1億噸,均符合水泥生產工藝要求。
七、政區人口 2018年末,全縣戶籍人口63.4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2萬人。年末常住人口44.6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15萬人。城鎮常住人口18.50萬人,城鎮化率41.41%,比上年提高1.51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6682人,出生率為10.52‰;死亡4975人,死亡率為7.8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9‰。全縣戶籍人口性別比(女性為100)為110.3,新生嬰兒性別比為107.5。
八、旅游資源 巫山旅游資源豐富??捎^“一江碧水,兩岸青山,三峽紅葉,四季云雨,千年古鎮,萬年文明”,長江三峽、小三峽、小小三峽馳名中外,巫山紅葉、神女峰、大昌古鎮等享譽全國;是全國首批5A級景區,是“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國優秀旅游名縣”,目前正全力打造神女景區5A級景區和一批4A、3A級景區。此外,境內還有石柱溝、神女廟、高唐觀、文峰觀等景區景點。
九、文物古跡 巫山縣擁有豐富的文物古跡。龍骨坡古人類化石遺址,1984年7月4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萬波一行7人,到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洞側的裂隙地進行考察發掘。經過一年考察、3年發掘的野外工作,獲得巨猿齒化石。次年繼續發掘,得到人化石材料,專家稱“巫山人化石”。人化石材料包括2個乳門齒、1個剛萌出的恒門齒,一段帶有2個牙齒的下頜骨。根據對人化石的層位進行古地磁鑒定,其年代距今201~204萬年,系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人化石。大溪文化遺址,位于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距縣城45公里,面積1.5萬平方米。1958年、1975年、1976年三次發掘,清理墓葬208座,出土文物1700多件,為新石器時代遺址。懸棺,縣境大寧河、曲尺鄉天子廟絕壁均有懸棺。其中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天子廟巖壁各1具;馬渡河上行里許1具,似船形。經鑒定,為西漢之物。大寧河古棧道,由龍門峽起沿大寧河西岸絕壁北上,均勻排列石方孔,一般距水面20米左右,孔距1米余,孔深約50厘米,20厘米見方,保持一定水平線,多數地段上下兩排,呈“品”字形,至大寧鹽廠共有石孔6888個。其工程之艱,規模之宏,勝于劍閣古棧道。大昌古城,南北街尚存,3座城門均用長0.8米、厚0.3米石條砌成,基本完整。山墻多用梯級式,高出層面,頂端用磚作簡單線條,呈人字線,并施以小青瓦,瓦脊飾以泥塑鶯蘿或幾何線條,江浙建筑風格濃郁。建筑群以溫家大院為典型,建于清初,坐西朝東,建筑面積320平方米。三峽庫區三期水位蓄水,古城搬遷到新城西包嶺。
十、土特產品 巫山的土特產品有天麻、廟黨、脆李、柑橘、烤煙、核桃、花椒、獨活、淫羊藿、北岸連、茶葉、雪棗、水口面、七星椒、白山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