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區區情概覽:重慶之門 臨空渝北
渝北區位于重慶主城北大門,銅鑼山、明月山、龍王洞山三山列屏,長江、嘉陵江兩江環繞,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乾隆十九年(1754年)設置江北廳,民國二年(1913年)改廳為縣,1994年撤縣建區。幅員面積1452平方公里,轄11個鎮19個街道(含兩江新區直管區8個街道),建成區面積拓展到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220萬、城鎮化率達到89.7%,是全市首個“雙兩百”城區。相繼榮獲西部首個全國文明城區、國家衛生城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全國首批武術之鄉等30余項國家級殊榮。
渝北是歷史文化厚重的人文福地。古往今來,群賢薈萃,涌現出北宋狀元馮時行、明代六朝重臣蹇義、明朝翰林院學士江朝宗、民國著名富商楊粲三,以及參與發起修建四川第一條民營鐵路的留美碩士唐建章、著名詩人余光中、武術大師趙子虬等眾多名人志士。紅巖英烈王樸,革命烈士唐虛谷、楊袁善,時代楷模楊雪峰,最美退役軍人謝彬蓉等模范血脈薪火相傳,龍藏宮、中華職校遺址、于學忠將軍故居留存至今。渝北非遺華鎣高腔、小河鑼鼓、巴渝剪紙文脈綿延,古路慈孝文化代代相傳。悠悠千余年、短短二十余載,渝北賡續傳統,釀古為新,塑造今日之風骨,更造就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勇于創新、勤勞樸實的渝北人。
渝北是內陸開發開放的前沿陣地。獲批國家首批臨空經濟示范區,是重慶自貿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重要承載地、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主陣地、兩江新區開發建設的主戰場,匯集川渝高竹新區、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悅來國際會展城、龍興工業園、仙桃國際大數據谷、創新經濟走廊等開發開放平臺,是重慶主城都市區重要經濟板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要樞紐節點。江北國際機場和重慶火車北站均位于境內,緊鄰我國最大的內河水、鐵、公路聯運樞紐港果園港,渝懷鐵路、渝利鐵路、渝萬鐵路、鐵路樞紐東環線貫穿區境,渝長、渝鄰、渝合、渝廣、繞城高速、三環高速等8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軌道3號線、4號線、5號線、6號線、9號線、10號線、環線等8條線交織成網,是西部地區少有的集空港、鐵路、水路、高速公路、輕軌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渝北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前沿,平臺眾多,要素集聚,優勢明顯,是名副其實的開放之港。
渝北是市場活力迸發的發展高地。2007年以來,經濟總量連續十五年位居全市第一,2020年率先突破2000億元大關,是全市最大的汽車制造業基地、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和進出口基地,汽車和電子信息分別占全市1/3和1/2。各類市場主體達到15.74萬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96家,科技型企業達到4545家,總量全市第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4.4%,區域科技競爭力和“雙創”指數連年保持全市第一。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35.6億元、增長8.5%,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4:34.2:64.4,總量保持第一。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684億元、增長16.6%,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產值占比47%,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長23.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90億元、增長8.2%。實現社零總額1070億元、增長13%。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3.88億元、增長10.2%,其中稅收收入67.37億元、增長17.88%,總量居全市第一。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9114元、23465元,增長8.9%和11%。2022年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5.57億元、增長4.2%,規上工業總產值達到855億元、增長1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3億元、增長4.2%。一般公共預算完成19億元、增長1.7%,稅收收入超16億元。作為全市經濟第一大區,經濟活躍度高、營商環境較優、市場吸引力大,萬千客商紛紛來渝北投資興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渝北發展繼往開來,厚積薄發,前途遠大。
渝北是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寶地。位于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是重慶主城重要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42.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常年保持在90%以上。中央公園、碧津公園、龍頭寺公園等31座城市公園和130個社區公園星羅棋布,雙龍湖、盤溪河等六湖七河點綴其間。擁有統景溫泉、兩江影視城、重慶際華園等4A級景區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龍興古鎮,玉峰山“森林氧吧”、銅鑼山礦山公園等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單位和全市鄉村振興先行示范區,正全力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渝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是讓人記得住鄉愁的大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