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
    林產品

    璧山竹雕

    來源: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發布時間:2022-08-31 17:13    閱讀數: 1209

    璧山竹雕,民間手工藝品,其加工工藝被列入重慶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璧山區屬于典型的濕潤丘陵地帶,植被豐富,是竹自然生長的好地方。據清同治《璧山縣志》記載:“竹之屬有慈竹、水竹、苦竹、紫竹、黑竹、斑竹、京竹、棕竹、刺竹、南竹、鳳尾、白甲、相思等類?!碧貏e是璧山區云霧山上的壽星竹、羅漢竹、龜甲竹、金竹等,是竹雕工藝品的上等材料。竹雕加工工藝由此應運而生,竹雕技藝在璧山歷史悠久,廣泛流傳。

    一、歷史淵源

    中國竹雕藝術源遠流長,竹雕大師們將詩、書、畫雕刻在竹笛,竹簫,竹扇之上,贈予達官貴族、民間百姓。

    清晚至民國,竹雕藝術的發展出現又一次高峰,涌現出金西厓、朱三松、支慈庵等竹雕大師。戰時期,身懷竹雕絕技的支慈庵告別家鄉蘇州,流亡到長江上游的重慶璧山縣,以藝交友,后來將己獨特的竹雕技法傳授給璧山人胡文才。胡文才在學習線刻、淺雕技藝的同時,還獨創了穿雕、空雕等技法。胡文才又將獨創的雕法傳授給了長子胡澤宇。胡澤宇繼承前輩的竹雕技法,憑著多年雕刻的驗,又創造了一套園玄雕技法、程序性刀法和角度性刀法,并潛心發掘竹雕技藝,技藝,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海內外同仁的認可,其作品多次獲得市級以上的獎勵,遠銷歐美地區。2013年,胡澤宇獲“重慶市民間工藝大師”稱號。

    二、產品特點

    璧山竹雕以璧山區云霧山出產的形狀奇特、色澤圓潤、竹質細膩的羅漢竹、龜甲竹、金竹、弓背竹等為材。具有代表性的園玄雕作品《蜘蛛走線》,又名《知難而進》,將寫實風格與園玄雕技法、程序性刀法和角度性刀法相融合,在半圓柱竹節弓背竹上雕刻出一只蜘蛛,再雕出一根玄竹絲線,蜘蛛在絲線上可以左右滑動20厘米,活脫脫的蜘蛛來回織網的情景,神態動靜兼備,意境神奇玄妙,表現了大自然的寧靜,集中體現了竹雕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和厚重感。


    三、制作工藝

    璧山竹雕題材廣泛,自然題材、民俗題材、社會題材,宗教題材等無所不包。雕刻藝術的表現手法,寫意與寫實互補,共性與個性相融,夸張奔放與典雅精細并舉。使璧山竹雕的加工技法不斷發展,以陷雕、空雕、圓雕、深浮雕為特色。園玄雕刀法、程序性刀法、角度性刀法的運用更顯工藝細膩、刀法奔放,技高一籌。

    璧山竹雕以不同的刀法深入雕刻,凸現特點,突出作品細節,使竹雕藝術品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作品意境神奇玄妙,寓意深刻,神態動靜兼備,自然別致,質感玲瓏,形態傳神,塊面紋理圓潤流暢,靜中求動,動中寓靜,凸顯雕刻藝術作品的神型兼備。

    四、文化價值

    璧山竹雕加工工藝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竹雕藝術作品蘊藏著巴渝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內涵,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弘揚民族精神風貌和傳統美德,積淀巴渝文化的民族魂和精氣神。竹雕藝術不僅是古老而絢麗的奇葩,還記錄了社會歷史變革和人文發展進程的印記、人文思想情操和文化內涵,反映了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的精神面貌和傳統美德,具有較高的收藏與欣賞價值。

    五、發展狀況

    20世紀50年代以后,傳統竹工藝品市場逐漸萎縮,竹編、竹雕藝人、技藝多無人問津,在行者放棄專業的情況較為普遍。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高科技電子機械的出現和三維成像掃描技術的成熟,以及仿真技術的廣泛使用,使仿制的工藝品不斷沖擊市場,贗品和真品難以分辨,導致藝術品市場價格降低,消費力下滑,從事藝術品經營者收益甚微,竹雕加工工藝瀕臨失傳。

    璧山縣從2011年開始收集、整理傳承譜系及相關影像資料。2012年建立相關文字、圖片檔案,完成作品歸類登記。將竹雕加工藝術列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項目,并明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計劃。為竹雕技藝建立傳承人培養制度,資助傳承人培訓、學習、研究、交流技藝方式,促進技藝傳承。建立竹雕技藝的動態保護機制,落實經費,加強保護工作。以胡澤宇為代表的傳承人潛心竹雕藝術,增強文化保護意識,建立傳承體系。

    第一代傳承人,江蘇支慈庵(1903—1974);第二代傳承人,璧山大路街道胡文才(1933—2003);第三代傳承人,璧山大路街道胡澤宇,生于1965年;第四代傳承人,璧山青杠街道曾一凡,生于1991年;第五代傳承人,璧山璧城街道胡曦丹,生于1998年。


    (摘編自《重慶市志·農特產品志》)



    国产大学生三级在线视频|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尤勿视频|{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亚洲 日韩 欧美 综合 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