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魔芋
巫山魔芋,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稱妖芋、花魔芋,巫山縣特產,2011年6月獲得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地理標志商標。
巫山魔芋是生長在巫山縣海拔350~1600米的山間多年生草本植物。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日照較少,雨量豐富,濕度較大,是魔芋栽培的最適宜區。
魔芋地下部分為球莖,根系較長,適宜在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透氣良好、有機質豐富的輕沙土壤中生長,土壤松厚肥沃是保證魔芋根系生長發育和塊莖正常膨大的重要條件。魔芋品種適宜的pH為6.5~7.0,中性和微堿性的土壤也能種植魔芋。巫山縣56%以上中山地域適宜巫山魔芋生長,巫山魔芋為天南星科魔芋屬植物,農家房前屋后、背陰潮濕地塊、溝兩邊適宜種植,多與玉米間作套種。海拔600~1000米騾坪鎮觀溪五里溝沿線、楚陽仙峰李灣溝沿線、平河廟堂河沿線等種植有成片巫山魔芋或生長巫山野生魔芋,官陽雪馬五里坡林場邊緣海拔1300 ~1500米區域,有1000余畝魔芋種繁殖基地。
魔芋地下塊莖呈扁圓形,宛如大個兒荸薺,營養十分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鉀、磷、硒等礦物質元素,還有人類需要的魔芋多糖,具有低熱量、低脂肪和高纖維素的特點。從魔芋塊莖中可提取魔芋多糖(又稱魔芋葡甘露聚糖),由于具有吸水性、凝膠性、黏結性、低熱可食的特性,在食品加工、日用化學、保健品生產等方面有廣泛的應用。
魔芋食品味道鮮美,口感宜人,但魔芋全株有毒,以塊莖為最,中毒后舌、喉灼熱,癢痛,腫大,民間用醋加姜汁少許,內服或含漱可以解救。因此魔芋食用前必須經磨粉、蒸煮、漂洗等加工過程脫毒。
據《本草綱目》記載,2000多年前,人們就用魔芋治病。魔芋含有16種氨基酸、10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和豐富的食物纖維。
1888—1982年,巫山縣魔芋種植面積在1000~2000畝,年產鮮芋500噸,各鄉(鎮)、村都有種植,以自給自足為主,滿足不發達的城鎮市場需求。
1983年,用鮮芋加工成的芋角銷往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備受青睞,巫山縣生產的芋角亦成暢銷品。
1984年前后,巫山縣抱龍鎮、騾坪鎮、官陽鎮等涌現出10余戶靠種植魔芋發家致富的“千元戶”,全縣出現一批魔芋專業村、專業戶。酉陽銅鼓鄉茅壩村種植魔芋395畝,總產量600噸,戶平均魔芋單項收入465元,其中收入1000元以上者51戶。
1985年,巫山縣種植魔芋7300畝,鮮芋總產900多噸。1987年,日本魔芋專家組團至巫山騾坪魔芋基地考察,發現巫山魔芋品質比日本魔芋主產地群馬縣產的魔芋好,巫山魔芋因此取得了出口日本免檢的資格。在此期間,官渡、篤坪、騾坪、廟宇、建平等地將發展魔芋生產作為脫貧致富的中藥產業。1986—2000年,巫山縣外貿公司在官陽雪馬、騾坪仙峰等收購魔芋角,通過武漢市場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全縣種植面積達7500畝。
2007年6月,巫山縣成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試點縣,科學技術部以“三峽庫區魔芋種植加工綜合配套技術集成推廣應用”項目為依托,支持巫山縣魔芋產業發展。
2009年1月,巫山魔芋產業發展作為十大特色農業產業之一,年底發展到了1.1萬畝。
2013年9月,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一批36個“121”科技支撐示范工程集成、重慶特色農產品產業科技支撐示范工程,由巫山縣新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實施。2013年,巫山魔芋喜獲豐收,種植面積1.63萬畝,產量達3.5萬噸,平均畝產2.2噸,魔芋種植戶總產值1.6億元,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016年后,巫山縣魔芋種植面積穩定在1.5萬畝。
(一)感官特色
以魔芋塊莖淀粉制作的雪魔芋豆腐,色棕黃,其形酷似多孔海綿,味道鮮美,饒有風味。
(二)理化指標
巫山魔芋含淀粉35%、蛋白質3%,人體所需的魔芋多糖(葡甘露聚糖)高達50%,以及多種維生素和鉀、磷、硒等礦物質元素。
(三)安全要求達到《綠色食品 薯芋類蔬菜》(NY/T 1049—2015)、《綠色食品 魔芋及其制品》(NY/T 2981—2016)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