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白山羊
合川白山羊,重慶市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地理標志產品。合川白山羊是在自然環境條件下,經過長期選育形成的山羊地方品種,據合川縣志記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合川白山羊體型較大,結構勻稱,體格健壯。被毛全白,毛粗,無絨毛,皮膚白色,公、母羊大多數有角,有胡須。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體格中等偏大,體軀成長方形。頭大小適中,額寬平;公、母羊大多數有角,公、母羊均有胡須,角細,角呈倒八字;耳向兩邊平行。頸部細長,無褶皺,無肉垂。軀干成長方形,胸寬深、肋骨拱張、背腰平直。四肢粗壯結實、長;蹄質多為黃色,部分為黑色。尾粗短。被毛全白,毛粗,無絨毛,公羊有較長的額毛,頭、頸、肩、臂、背脊及后腿膝部均被毛覆蓋,而母羊毛短。公、母羊包括(羔羊)鼻鏡、嘴唇、會陰處多有豌豆大小的黑斑。
合川白山羊屬肉皮兼用的優良地方品種,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易管理、繁殖力強、配合力好、生長發育較快、產肉性能好、抗病力強等優良特征。合川白山羊與南江黃羊、波爾山羊雜交優勢明顯,其雜交商品羊的生產性能,特別是瘦肉率和飼料轉化率明顯提高,適應粗放的飼養管理,具有適應性強、肉品質好、配合力好等優點。
合川白山羊是一個歷史較久的地方品種。據縣志記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1579年(明萬歷七年刊。劉芳馨著《合川志》)就有“牛、馬、羊、豬、犬”等畜記載,并在縣城“北門外設有豬羊市場”。在1910年新編版《合川志》中對山羊的毛色做了進一步的描述:“合川山羊毛色呈現白色,肉是滋補品”。據史料記載,合川出口羊皮在清代就已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直受外商青睞。山羊是產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民間流傳有“接個媳婦喂頭羊,婆婆抱孫羊兒長,養羊為孫添衣裳,不添衣裳存私房”的歌謠。
民間養羊戶按照“異地選公,就地選母”的方法,選擇“體型外貌好、體重大”的個體作為種羊,“先選一張皮,后選四只蹄,再選五官和身體”;配種做到“三不配”,即“近親不配,過老過小不配,缺陷相同的不配”,不斷選育當地白山羊,并選留優良個體留種用,長期的自然選擇與人工培育形成了合川白山羊。2006年,合川白山羊作為地方新品種上報,經重慶市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正式命名。
成年母羊體重(40.5±3.5)千克,體高(60.9±3.7)厘米,體長(64.3±4.0)厘米;成年公羊體重54.9±4.4千克,體高(66.3±3.9)厘米,體長(70.3±4.7)厘米。母羔平均出生重2.35千克,雙月斷奶平均重12.5千克,閹割的公羔重達17千克。閹割公羔哺乳期平均日增重244克,母羔平均日增重169克。6~8月齡公、母羊平均屠宰率分別為53.6%、55.0%,凈肉率分別為41.8%、41.0%,公羊骨肉比為1∶3.2,母羊骨肉比為1∶3.7。雙月屠宰時,其板皮面積平均為2534平方厘米。板皮具有粒面細致,厚薄均勻,皮層緊密、抗張力強的特點。
(一)體尺、體重情況
合川白山羊初生時,公、母羔羊平均體重分別為2.73千克、2.35千克。閹割公羔哺乳期平均日增重244克,母羔平均日增重169克。雙月斷奶時分別為13.8千克、12.5千克。
(二)產肉情況
2006年,合川區畜牧站對12月齡合川白山羊公、母各15頭進行屠宰測定。在農村分散正常飼養條件下,雙月斷奶公、母羊的屠宰率分別為52.78%、53.85%。比成年母羊高2.3%;雙月斷奶公羔的肉脂比為38.3∶1;母羔為24.87∶1;周歲羊的肉脂比為10.88∶1;周歲母羊的肉脂比為12.01∶1;成年母羊的肉脂比為6.41∶1。周歲母羊的凈肉率為37.01%,成年母羊凈肉率為36.18%,比雙月羔羊低5%~6%。
(三)板皮品質
合川白山羊在2月齡屠宰,板皮面積已合乎收購標準,據資料,成都科學技術大學(現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系曾對合川白山羊板皮品質進行分析,在2月齡屠宰時,面積平均為2534平方厘米,板皮品質抗張力強度與成年羊板皮無明顯差別,具有粒面細致,厚薄均勻,皮層緊密、抗張力強的特點,質量達到中上等水平,在制革過程中易于控制,成品革粒面光滑細致,適宜制高級皮革,是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其中2月齡干皮最厚部位為頸部,平均為0.82毫米,最薄為背部,平均為0.49毫米,兩部位厚度比差為59.76%。
據有關史料記載,合川在清代就已開始出口羊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合川外貿部門將山羊板皮命名為“三江牌板皮”對外出口。1964年,出口山羊板皮24.07萬張,1980—1984年,連續5年達57.49萬張。據統計,1949—1978年,合川共向國家交售合川白山羊板皮184.5萬張。1975年,交售板皮94214張,其中特級皮占4.5%,甲級皮占62.4%。1979年,重慶畜產品進出口公司在銅溪對15只2月齡斷奶羔進行屠宰測定,平均板皮面積為2728.9平方厘米,干皮平均重370克,15張皮中,一級皮占93%,5月14日,對城關牛羊店宰殺的3302只羔羊進行板皮測定,其中一級皮占91%。1987年,農牧漁業部、對外經濟貿易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批準確定合川為國家山羊生產基地。
(四)繁殖性能
合川白山羊性成熟早,雙月齡斷奶母羊的卵巢上可見比綠豆稍小濾胞2~3粒,一般2.5~3.5月齡開始發情,5~8月齡開始配種,初產母羊發情持續2~2.5天,經產母羊發情持續2.5~3天。發情無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情配種,發情周期19~22天,平均為20.4天。懷孕期145~153天,平均為150.3天,一般2年產3胎,2009年5月,對合川白山羊繁殖性能的最新調查統計表明:初產母羊產羔率136%(78窩),經產母羊產率257%(157窩),母羔平均出生重2.35千克。
母羊利用年限一般為5~7年,個別優秀者可利用14年。公羔羊出生30天左右就開始爬跨小羊,一般公羊在6~8月齡、體重達25千克以上開始配種,1只公羊每年可配種母羊80~120只,公羊的利用年限一般為3~5年,個別優秀者可利用10年。
分散農戶飼養山羊較粗放,以青粗料為主,根據山區、丘陵、平壩條件不同,有3種飼養方式:山區多利用林間草地放牧,白天把羊趕上山,任其自由采食,傍晚時趕回;丘陵地區多采用拴牧,拴在田邊地角或林間果地等小塊草地上,每天換1~2個地點,夏天炎熱時把羊牽回家拴在陰涼處,并補飲食鹽水,到下午陰涼時,再牽出拴牧,傍晚牽回;平壩區以圈養為主,人工割草飼喂,冬季利用空閑地種植牧草,喂給青貯苕藤、菜葉、胡豆殼等草料。合川白山羊性情溫順,易管理。
羔羊出生后1~3天單獨飼養,每天人工輔助喂奶6~8次,在能獨立自由行走后,再與母羊放在一起,自由吃奶,在10天左右羔羊開始模仿吃青草。作為商品羊的公羊在40~50日齡時閹割,母羊不閹割,2月齡斷奶。分散飼養的商品羊在斷奶后就出售,規模飼養的在體重達20千克以上才出售。體型較好的母羊留作種用,窩產羔羊3只以上的羔羊由人工補喂牛奶,交替哺乳,保證羔羊哺乳均勻,提高羔羊成活率。
2005年,合川白山羊存欄達1.67萬只,其中能繁母羊6452只,用于配種繁殖的核心群成年公羊54只,成年母羊1720只。
2017年年末,合川白山羊存欄達1.89萬只,其中能繁母羊存欄8351只,公羊存欄323只,用于配種繁殖的核心群成年公羊254只,成年母羊5720只)。
至2017年,建成重慶市市級資源保護場1個,發展保種戶132戶。2017年,合川區存欄1.89萬只,出欄商品肉羊2.53萬只。
2006年10月,審定為市級畜禽遺傳資源。2010年8月,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合川白山羊》地方標準,于2010年11月1日實施。2012年3月,“合川白山羊”地理標志商標獲準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