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
    文化遺產

    禮讓草把龍習俗

    來源: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    發布時間:2022-12-12 16:19    閱讀數: 578

    重慶市梁平區地處重慶市東北部,東臨重慶市萬州區,南接重慶市墊江縣、忠縣,西倚四川省大竹縣,北與四川省開江縣、達州市接壤。地屬半丘陵地形??h城西南十千米處,有全國著名佛教禪院——“雙桂堂”。主要交通干道有318國道、渝萬高速公路和達萬鐵路。

    梁平區禮讓鎮距城區15千米,素有巴渝“豆筋之鄉”的美譽。梁平區內峰巒起伏,林木蔥郁,平疇沃土,人杰地靈,山水秀美,物產豐富。自然植被以松樹、杉樹、桉樹、柏竹、慈竹為主。勤勞淳樸的鄉民鄉風孕育了梁平豐富的獨具巴渝文化特色的民間文化,禮讓草把龍更是體現出梁平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間風情。

    禮讓草把龍起源于梁平區禮讓鎮,它的歷史在史料中尚無文字可查。我們調查當地知情人得知:禮讓草把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禮讓草把龍表演


    相傳,早在一千多年前,梁平地區歷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就像南宋大家辛棄疾的田園詞中描寫的那樣,“春入平原薺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鴉”,飼牛、護桑、種麻,一派男耕女織的歡樂景象??墒堑搅撕髞?,連續幾年夏季干旱無雨,田地開裂,河水斷流,莊稼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

    為了祈求水龍王降下大雨,滋潤禾苗,拯救百姓,百姓用稻草扎成草把龍,在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請來道士設壇祈雨。案幾上擺上豬頭、水果等供品,燃香點燭,燒錢化紙。道士手持寶劍比畫念符,率百姓虔誠拜跪東、南、西、北水龍王,口中還喃喃唱到:“一請東方的水龍王,東方的龍王下天堂,愿你早早把雨降,以免百姓受災荒。二請南方的水龍王……”

    也許是人們的誠意感動了上天。突然,烈日退去,烏云四起,一條形似草把的水龍隨即騰空而起,隨即風起云涌,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水龍翻滾一陣之后,一頭扎進了禮讓川西河壩,融入滾滾洪流之中。

    人們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深信是上天顯靈,神龍下凡。于是,大家心懷虔誠,浩浩蕩蕩向著水龍騰飛的方向尋去。當來到現在的禮讓鎮西山腳下(現河川村)時,發現兩個上下間距不足5米的奇怪洞口。上面洞口噴出一股涼風,下面洞口噴出清清泉水,好像一條臥龍在這里呼風喚雨。于是,眾百姓喜出望外,紛紛前來取水。

    為了表達內心的喜悅,感謝神龍的恩賜,眾鄉民在祈雨返回途中,紛紛取水灑向草把龍。

    人們稱這兩個洞為“風洞”和“風洞泉”?!帮L洞泉”噴出的泉水沿著一條河溝流到川西河。人們深信是神龍所賜,于是將這條河命名為“龍溪河”?!帮L洞泉”泉水不斷,四季不停,從不枯竭?!帮L洞”也常年清風颼颼,涼爽宜人。實在令人驚嘆!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禱龍祈雨的民俗就這樣在民間一代一代流傳至今。

    禮讓草把龍的制作有獨特的講究。整條龍全由稻草捆扎而成,龍身的每一節像是一個個草把,且均不用裝飾龍皮,故因此而得名。特別是龍頭和龍尾不用其他材料做骨架,全用稻草捆扎,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體現出民間扎龍藝人高超獨特的手工技藝。

    草把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龍身呈圓柱形,龍身的節數決定龍的長短,常見的龍有9節、11節、13節、15節不等。除龍頭龍尾外,每一節的直徑在30~50cm,長度在40~60cm,每一節用四根等距麻繩相連,每節之間的中心間距為六尺,龍頭和第二節中心間距為七尺,間距之間用兩個竹篾條做成的竹圈撐繩。龍頭、龍尾以及龍身每一節的腹部均固定一根竹棍作把,供表演者掌握、玩舞,把長一般1.5米。龍的大小和長度可根據耍龍人的喜好和舞龍人員而定。

    草把龍的表演形式多樣,姿態繁多。有順盤龍、反盤龍、龍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表演場地隨意,可以在街道上邊走邊舞,也可在舞臺和院壩表演。

    龍頭:龍頭與龍頸扎制在一起呈“之”字形,因而玩舞起來其龍頭始終高高在上從不低頭。龍頭在整條龍的氣勢和靈性上起決定性的作用。同時龍頭也決定要完成的動作、速度的快慢和方位。


    草把龍


    龍尾:要求必須保證龍身動作的連貫和協調性,與龍頭交相輝映,始終搖頭擺尾,體現龍的靈氣。

    二節子:緊密配合龍頭,延伸龍頭的作用,動作必須到位,才能帶動龍身完成各種動作。

    龍身:在龍頭的帶領下,每一節保證動作協調連貫,線條圓潤流暢,將龍頭信息無折扣地傳遞至龍尾。

    在耍龍的過程中,龍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次是龍尾和二節子。隊員必須配合默契、動作協調、規范統一。每一個人手持一個節,掌握好步伐的整體性、靈活性。動作需軟中帶硬,輕盈靈活;舞步要剛柔相濟,虛實結合。充分體現出龍的靈氣與美感。

    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禮讓草把龍在祈雨群眾的簇擁下,由癩子鑼鼓、嗩吶開道,跟隨其后的是祭拜的供品,有豬頭、水果、香蠟紙燭等。祈雨的隊伍上百人之多,有男女老少都可參加。

    浩浩蕩蕩的隊伍來到禮讓鎮西山腳下的“風洞”“風洞泉”洞口,祈雨儀式由道士主持。燒錢化紙,磕頭許愿,祈求神龍保佑。然后,由眾人向龍身灑水,游龍戲水的場面歡快熱烈,整個祈雨場面聲勢浩大,氣氛熱烈。

    祈雨儀式結束后,將草把龍設壇供奉三年。三年后由新的草把龍替換,并將原來的草把龍火燒化灰,將龍灰撒向“龍溪河”,寓意送龍歸大海。

    在近代,草把龍祈雨的民俗也融入廣大群眾的娛樂活動中,同樣延續了早年祈雨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癩子鑼鼓和嗩吶的節奏聲中,草把龍騰飛起舞,高潮迭起。周圍的群眾將水頻頻灑向龍身,場面歡快熱烈。草把龍時而向群眾逗趣,時而盤旋騰飛,和百姓形成了一種完美的互動。

    隨著時代的變遷,草把龍逐漸由單純的祈雨,發展為現在廣大群眾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同時也發展出火龍和看龍,演變成多種龍的形態和多種表演形式并存的格局。草把龍除了可以單獨表演外,還可與火龍、看龍合作表演,同臺競技。表演的過程中,它們相互嬉戲,氣勢宏大,尤為壯觀,進一步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影響了周邊很多鄉鎮。

    禮讓草把龍的制作材料如下。

    稻草:用當年的稻草作為草把龍的主要制作材料。水稻收割后,選優質稻草曬干,去掉雜葉,避雨儲存備用。

    麻繩:將自己種植的麻,捻成0.8cm-1cm粗細的麻繩,用來連接草把,每一節用四根等距麻繩相連。

    竹篾條:用慈竹片成寬約1厘米、厚0.1厘米的篾條,做成與草把直徑尺寸相同的圓圈,使其在每節草把之間,起到撐繩的作用。

    竹棍:用竹棍作把。每一節草把的腹部均固定一根竹棍,長約1.5米,直徑約3厘米,供表演者掌握、玩舞。

    禮讓草把龍的伴奏音樂全部是現場演奏。由梁平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梁平癩子鑼鼓”等伴奏。

    癩子鑼鼓的相關樂器有二鼓、馬鑼、鈸、大鑼等。

    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禮讓草把龍除在本地開展豐富的娛樂活動外,龍隊還分別到臨近縣以及全區各個鄉鎮拜年,送去祝福。

    禮讓草把龍是禮讓鎮人民祖祖輩輩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和鮮明的藝術特性。首先,禮讓草把龍的制作材料獨特。禮讓鎮是水稻之鄉,盛產水稻,所以,草把龍的制作具有取材方便、制作材料豐富、成本低廉的特點。整條龍用稻草捆扎而成,更顯樸實無華,鄉土氣息濃厚。其次,禮讓草把龍活動中,祈雨儀式結束后,眾人向龍身灑水,相互嬉戲,盡顯天人合一、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再次,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梁平癩子鑼鼓”為伴奏音樂,極富韻味。第四,簡便易學,參與性強。禮讓草把龍是當地老少皆宜、眾所周知、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套路豐富,動作諧趣。第五,用途多樣。草把龍除了用于祈雨之外,還可用于喜慶豐收、歡度節日。


    禮讓草把龍舞龍習俗——潑水潤身


    禮讓草把龍已成為極富風俗和濃厚鄉土氣息的表演藝術。它是廣大群眾從渴求風調雨順保一方平安的良好愿望出發,逐步發展、演變而成的。從藝術的審美角度來看,它豐富了人文藝術的內涵,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代表性傳承人簡介


    周永光 男,漢族,1940年生,重慶梁平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禮讓草把龍習俗傳承人。從事草把龍扎制技藝已有50余年歷史,任龍隊隊長20余年。自小參與禮讓草把龍民俗活動,通過勤學苦練逐漸掌握了草把龍的扎制技藝,對禮讓草把龍的歷史淵源、發展演變史了解甚透,是禮讓草把龍這一民俗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楊代雄 男,家在禮讓鎮。是禮讓草把龍第五代傳承人之一。系父子傳承。于1997年組隊,擔任第五代一隊隊長。具有較高的龍頭舞耍技藝,熱愛民間龍舞文化。近年來,帶領該隊常年參加各種節日、慶典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賀志燦 男,家在禮讓鎮,是禮讓草把龍第五代傳承人之一和梁平癩子鑼鼓傳承人之一。于2000年組隊,擔任第五代二隊隊長,具有較高的龍頭舞耍技藝。近年來,帶領該隊常年活躍在各個鄉村,熱愛龍舞藝術,積極參與禮讓草把龍的傳承,為禮讓鎮民俗民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曹一雄 男,家在禮讓鎮。是禮讓草把龍第五代傳承人之一,系三代祖傳。于2000年組隊,擔任第五代三隊隊長。具有較高的龍頭舞耍技藝和草把龍扎制技術。近年來,帶領該隊常年參加各種節日、慶典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得到廣大群眾的稱贊。




    文圖均選自: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之《斯土斯民


    国产大学生三级在线视频|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尤勿视频|{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亚洲 日韩 欧美 综合 热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