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2-23 10:54
木葉是最簡單的樂器。土家族的原始祖先們,曾以此擬聲捕獵禽鳥,后來逐漸轉化為以聲代樂、以音伴唱的樂器,現在廣為流傳。木葉即樹葉,天然樂器,在很多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川、滇、黔、桂、閩等地的漢族人民也廣為吹奏。
木葉吹奏(攝影:李化)
民間藝人白現貴和他的徒弟在表演《木葉吹奏》(攝影:李化)
唐代,木葉正式用于“十部樂”的“清樂”中。在唐代的文獻中,也有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吹奏木葉的記載。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浮雕中,就有一口含木葉吹奏的人像。這表明早在1000多年前,木葉不僅在民間傳用,而且是唐代、前蜀宮廷樂隊中的常用樂器。
西陽自治縣市級非遺項目木葉吹奏3名代表性傳承人在由縣文化館舉辦的非遺節目展演中同臺演出(攝影:李化)
木葉選材時首先要注意樹種,通常采用小榕樹、香樟樹、柑子樹、金柑豆等無毒的樹葉,樹葉要柔韌適度、不老不嫩。太嫩的葉子軟,不易發音;老的樹葉硬,音色不柔美。葉子的大小與演奏效果也有很大關系,過大或太小都不便于吹奏,發音也不集中。一般以葉長5.5厘米、葉寬2.2厘米左右的比較適宜。木葉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樂器,它的音色優美,可塑性非常強,是山里人創造并傳承音樂的載體,無須演奏家靈巧的手指,無須精雕細刻的樂器,只需摘一片翠綠翠綠的木葉貼于唇上,就可以吹出不絕如縷的悅耳之音,這就是天籟之音。酉陽的木葉吹奏已經有悠久的歷史,土家小伙把吹奏木葉當作向心上人求愛的一種方式,是土家人“大山木葉爛成堆,哥妹相愛哪用媒,幾時吹得木葉叫,只用木葉不用媒”的真實生活寫照。
傳承人選介
張宗應 男,苗族,1963年生,重慶酉陽縣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向本寨老一輩學習木葉吹奏技巧,熟練掌握吹奏木葉的方式與方法,能吹奏西陽民歌的各種演唱曲調。此外,由于熟悉本地民歌、山歌以及木葉吹奏的各種技巧,他用木葉吹奏的曲子,常會帶入演唱山歌民歌時的尾音及襯音。2002年,他榮獲首屆“桃花源杯”酉陽民歌大賽一等獎;2003年,榮獲重慶市民歌邀請賽初賽第四片區優秀歌手獎,以及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首屆“民歌·山歌”比賽優秀獎。
田景義 男,土家族,1955年生,重慶酉陽縣人,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2歲時跟隨父親田應福學習木葉吹奏,參加工作以后,虛心地向縣內外木葉吹奏高手學習,取長補短,在工作、生活中,不斷探索木葉的演奏技巧,并把木葉吹奏視為自己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逐漸掌握木葉吹奏的全部技巧,成為全縣木葉吹奏的領軍人物,曾多次參加國家、?。ㄊ校?、地、縣的各類調演、會演及比賽活動,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摘編自: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之《鄉音鄉情》